
广远的地区。 唐 白居易 《除李逊京兆尹制》:“宜輟材于浩壤,佇观政于輦轂。”
“浩壤”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浩壤(hào rǎng)指广大的土地或广远的地区,常用于描述辽阔的地理空间。该词最早见于唐代白居易《除李逊京尹制》:“宜辍材于浩壤,伫观政于辇毂”,句中“浩壤”代指广阔的疆域,与“辇毂”(京城)形成对比,强调从广阔地区选拔人才。
作为名字时,“浩壤”被赋予象征意义:
需注意该词现代使用频率较低,更多出现在古文或特定语境中。若需进一步了解白居易原文背景,可参考《白氏长庆集》等古籍。
浩壤(hào rǎng)是一个汉字词语,由“浩”和“壤”两个字组成。
“浩”字的部首是“水”,拼音是“hào”,它共有10个笔画;“壤”字的部首是“土”,拼音是“rǎng”,它共有16个笔画。
“浩壤”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诗经·小雅·浩浩荡荡》一诗,意为土地广袤、富饶肥沃。
繁体字为「浩穰」。
据考古发现,古时候汉字写法略有不同,例如“浩”字在甲骨文中表现为两只足和水的象形字,象征广大流淌的水;“壤”字在甲骨文中则表现为两个山形加上土字旁,象征土地。
1. 这片土地上长满了浩浩荡荡的庄稼,真是个浩壤的地方。
2. 他的胸怀宽广,如同浩壤一般。
浩荡、浩浩荡荡、富饶、土地等。
广袤、辽阔、肥沃等。
狭小、贫瘠、荒芜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