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纵横奔放,不受拘束。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材理》:“好奇之人,横逸而求异。” 宋 叶适 《林伯和墓志铭》:“而 仲谦 文词奔放横逸,学进而未已,其还以余之语 伯和 者教戒余也。” 明 宋濂 《跋东坡<颍滨遗墨>后》:“其视当时挤陷之者,力追 羲献 ,而姿态横逸,未尝无其人。”
(2).谓层出不穷。 晋 潘岳 《笙赋》:“新声变曲,奇韵横逸。”
(3).犹旁出,旁行。 宋 苏轼 《东坡》诗之二:“好竹不难栽,但恐鞭横逸。” 王十朋 注:“ 赞寧 《竹谱》曰:‘鞭多西南行,故谓之东家种竹西家理也。’”
“横逸”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释义及用法:
纵横奔放,不受拘束
指文风、艺术创作或人物性格的豪放洒脱。例如:
层出不穷
形容事物连续涌现、变化丰富。如晋潘岳《笙赋》中“新声变曲,奇韵横逸”,描述音律的繁复多样。
旁出、旁行
引申为分支或非主流的表达方式,例如书法笔锋的侧逸(参考)。
与“横逸”相关的成语包括“逸兴横飞”“逸态横生”,均强调自由灵动的特质()。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句或引申用法,可参考《汉语大词典》及文学评论类文献。
横逸一词描述了一个人或事物在运动中自由奔放、矫健而又美丽的状态。它概括了一种优雅、飘逸的姿态,展现出个体的自由自在和超凡脱俗的特质。
横逸这个词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横」和「逸」。其中,「横」字的部首是「木」,共有7画;「逸」字的部首是「辶」,共有10画。
横逸这个词源于中国文化,其寓意流露出对平凡生活的期待,对自由、曼妙的追求。横逸一词常用于形容跳跃的舞姿、奔腾的马匹、高飞的鸟儿,表达了强烈的运动美感。
有关「横逸」的繁体字为「橫逸」。
在古代,「横逸」这个词并不常见,其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
1. 他在舞台上表演得横逸动人,成为了观众们的焦点。
2. 这匹马奔腾时,横逸的姿态让人心生敬畏。
组词:矫健、奔放、优雅、飘逸
近义词:俊美、轻盈、风姿、灵动
反义词:笨拙、呆板、僵硬、拘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