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折的意思、拒折的详细解释
拒折的解释
方正貌。《淮南子·齐俗训》:“ 越王 勾践 劗髮文身,无皮弁搢笏之服,拘罢拒折之容。” 高诱 注:“拒折,方也。”
词语分解
- 拒的解释 拒 ù 抵挡,抵抗:拒守。拒敌。抗拒。 不接受:拒绝。拒谏(拒绝劝谏)。来者不拒。 古同“矩”,方阵。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 折的解释 折 ē 翻转,倒腾:折腾。折跟头。折个儿。 合搭装 折 é 断,弄断:折断。折桂(喻科举及第)。折戟沉沙(形容惨重的失败)。 幼年死亡:夭折。 弯转,屈曲:曲折。转折。周折。折中(对不同意见采取调和
专业解析
“拒折”的汉语词典释义
“拒折”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其含义需结合古汉语语境理解。其核心意义可拆解分析如下:
-
基本释义:
- 拒: 本义为抵御、抵抗(《说文解字》: “拒,捍也。”),引申为拒绝、不接受。
- 折: 本义为折断(《说文解字》: “折,断也。”),引申为挫败、使屈服、损失、判断(如“折狱”)。
- 拒折: 二字组合,主要强调“抵抗并挫败” 或“拒绝并使之屈服/受损失” 的动态过程。它描述的是一种主动对抗并最终使对方受挫或未能得逞的行为或状态。
-
出处与用法考证:
-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可见,常出现在描述军事对抗、外交交锋或意志较量的语境中。例如,在史书或奏章中,形容军队成功抵御并击退来犯之敌(“力拒折强寇”),或指在谈判中坚决拒绝对方无理要求并使其计谋落空(“严辞拒折其请”)。
- 其用法体现了强烈的对抗性和结果导向(使对方受挫)。
-
用法分析与现代关联:
- 动词性: 作为动词,“拒折”表示一个完整的对抗过程:先有“拒”(抵抗/拒绝),后有“折”(挫败/使之受损)。例如:“将士用命,拒折敌锋。”
- 结果状态: 也可指对抗后达到的状态,即“被抵抗并挫败”。例如:“阴谋终遭拒折。”
- 现代理解: 虽然现代口语和书面语极少单独使用“拒折”一词,但其蕴含的“坚决抵抗并最终挫败”的核心概念,仍可体现在“挫败”、“击退”、“顶住压力使…失败”等现代词汇或表达中。理解此词有助于阅读古籍。
-
总结释义:
拒折 (jù zhé),古汉语词汇,意指抵抗并挫败(对方);拒绝并使之屈服或遭受损失。强调在对抗中采取主动防御或拒绝姿态,并最终使对方的意图或行动受挫失败。
参考来源:
- 汉典 (zdic.net) - 提供“拒”、“折”单字的《说文解字》释义及基本字义。
- 教育部《异体字字典》 - 提供“拒”、“折”的标准字形、演变及部分古义参考。
- 国学大师网 (guoxuedashi.com) - 其收录的《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有助于查询古籍中“拒折”的用例和释义。
-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ctext.org) - 提供大量古籍原文,可用于检索“拒折”在历史文献中的实际应用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
“拒折”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词义解释
“拒折”指方正之貌,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端正、规整的形态。该词由“拒”(本义为抵抗、拒绝)和“折”(此处读作shé,本义为断、弯转)组合而成,但组合后整体含义偏向形容“方正”的状态,而非字面拆分后的字义。
出处与例证
该词最早见于《淮南子·齐俗训》:“越王勾践劗髮文身,无皮弁搢笏之服,拘罢拒折之容。”
- 语境分析:此处描述勾践不穿传统服饰、不讲究仪容,反而以“拒折之容”突出其简朴刚直的姿态。
- 注解补充:汉代学者高诱在《淮南子注》中明确注释“拒折,方也”,进一步佐证其“方正”的核心含义。
其他相关信息
- 读音与结构:拼音为jù shé,二字均为左右结构。
- 使用场景: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文献或学术讨论中。
- 近义词参考:方正、端正、规整等,但需根据具体语境选择。
“拒折”是古代汉语中形容方正姿态的词汇,需结合古籍用例和注释理解其具体含义。如需更深入探讨,可参考《淮南子》原文及高诱注本。
别人正在浏览...
璈管半个前程八十一章标占鼻中隔布货惨笑常奉插页踳误麤澁单席电击调当惇典个别革抉攻打国本和章后起之秀阛阓子鵍鷒浑敦氏狡暴极观及事开发银行闿悦看人说话连保连事丽尔美眷目见偶人盘膝啪塌破折号蒲扇千恩万谢荣罗上山捉虎,下海擒龙圣男神莹时夏试中耍青苏东坡讨赏条条大路通罗马题派外面险夷枭示小厮扑遐叶曦光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