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丁夫的意思、丁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丁夫的解释

见“ 丁夫 ”。


(1).壮健的男子。 汉 王符 《潜夫论·浮侈》:“或丁夫世不传犁锄,怀丸挟弹,携手遨游。”《三国志·吴志·骆统传》:“郡县荒虚,田畴芜旷,听闻属城,民户浸寡,又多残老,少有丁夫。” 南朝 宋 何承天 《安边论》:“丁夫匹妇,春夏佃牧。”

(2). 唐 代丁谓正役,夫谓杂徭。后泛指服力役的人夫。 唐 陈子昂 《上军国机要事》:“方寒冰冻,一无资粮,国家更无优恤;但切勒赴艰,比闻丁夫,皆甚愁嘆。” 明 李梦阳 《朝饮马送陈子出塞》诗:“今年下令修筑边,丁夫半死 长城 前。”《清史稿·食货志二》:“九年, 河 决 封丘 ,起 大名 , 东昌 , 兗州 及 河南 丁夫数万塞之。”亦作“ 丁伕 ”。 曹禺 《胆剑篇》第三幕:“该出的丁伕徭役,你们抗拒不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丁夫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成年男子,尤指被官府征调服劳役的青壮年劳动力。以下从权威辞书角度分层解析其含义:


一、字义分解与基本定义

  1. “丁”的本义

    指达到服役年龄的成年男子。《说文解字》释“丁”为“夏时万物皆丁实”,引申为“壮盛”之意,后特指承担赋役的男丁。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丁"字条。

  2. “夫”的指向

    泛指成年男性,《玉篇》注“夫,男子通称”。与“丁”结合后强化“劳力”属性。

    ▸来源:《辞源》(修订本)"夫"字释义。

  3. 合成词“丁夫”

    古代户籍制度中,指16至60岁需服徭役的男子。《新唐书·食货志》明确以“凡丁,岁役二旬”为制,此类服役者即称“丁夫”。

    ▸来源:《汉语大词典》"丁夫"条目;《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徭役制度相关释义。


二、历史语境中的延伸含义

在历代典章文献中,“丁夫”常特指被强制征调从事土木工程、运输、戍边等劳役的平民:


三、与现代用语的关联辨析

现代汉语中“丁夫”已罕用,但衍生词保留痕迹:


四、权威文献引证示例

  1. 《明史·河渠志》

    “永乐九年,浚会通河,发山东、徐州、应天、镇江丁夫三十万。”

    ▸来源:中华书局《明史》点校本。

  2. 《睡虎地秦墓竹简·徭律》

    秦律规定:“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 反映对丁夫征调的强制性。

    ▸来源:文物出版社《睡虎地秦墓竹简》释文注释。


“丁夫”是古代中国徭役制度的核心概念,其释义需紧扣成年男性劳力与强制征调双重属性,结合历史制度方能准确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丁夫”是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壮健的男子
    指身体强健的成年男性,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三国志》提到“少有丁夫”,强调年轻力壮者稀缺。

  2. 服力役的人
    唐代将“丁”指正役(主要劳役)、“夫”指杂徭(临时劳役),后泛指被征调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如明代李梦阳诗中描述“丁夫半死长城前”,反映劳役的艰辛。


二、历史用法与引申


三、其他相关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三国志》《晋书》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隘路被冤褊小憋皂波罗奢花长诀称褒痴钝出头棒子蹉跎岁月稻黍彫像低眉杜茝繁杂封镇膏唇岐舌顾覆规谋火炭子将离江绿大狡悍橘黄靠得克殄诳时惑衆来劲浪闻羸豕乐戏罹患遴啬路霸旅食煤窰面目全非妙道挠格颞骨懦谨平目泊地破题儿第一遭仆遬强力憩燕曲跼日削月割折蹬参辰日月誓同生死速报司肃省唐昌观田首髫童鲜翠响逸谢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