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旌节。古代出使者持作行路的凭证。《周礼·秋官·环人》:“掌送逆邦国之通宾客,以路节达诸四方。” 郑玄 注:“路节,旌节也。” 贾公彦 疏:“以其道路用旌节,故知路节旌节也。”
路节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语义分层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基本释义
“路”本义为道路,引申为行政区划或官职名称(如宋代“路”为省级单位);“节”原指竹节,后衍生出符节、礼节、节制等含义。组合后,“路节”在《汉语大词典》中被释为“古代使臣持以行路的符节”,象征官员出行时的身份凭证与权力象征。
历史演变
该词最早见于《周礼·秋官》对使臣职责的记载:“掌邦国使节之币帛,以路节达之。”汉代郑玄注:“路节,行道之旌节也。”此制度延续至唐宋,如《新唐书·百官志》载外交使团需持“路节”通关。明清时期,“路节”逐渐被“勘合”“关防”等取代。
用法示例
古文献中多用于外交与行政场景,例如:
“路节”体现了古代中国“持节守信”的政治伦理,如《管子·大臣》强调“使臣无失路节”是邦交基础。其形制多为竹制或金属符牌,刻有官职、使命等信息,现存故宫博物院藏明代铜质路节可佐证其形制。
“路节”是古代中国使者在出行时使用的凭证,主要用于证明身份和通行权。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路节指旌节,是使者执行外交或公务时携带的通行凭证,通常以竹、木制成,装饰牦牛尾或羽毛,象征官方授权。
出处与注释
该词最早见于《周礼·秋官·环人》:“掌送逆邦国之通宾客,以路节达诸四方。”东汉经学家郑玄注:“路节,旌节也。”唐代贾公彦进一步解释:“以其道路用旌节,故知路节旌节也。”。
功能与意义
路节兼具身份证明和通行许可功能,确保使者在各诸侯国或边关顺利通行,体现了古代外交制度中对信物管理的重视。
以上信息综合了《周礼》原文及历代注释,权威来源可参考汉典等古籍释义平台。
陛戟伯英撑突澄湛尘涓稠浓醇精出其不备错用待毙凋槁跌足豆包刚土梗阻歌星箇中人家弓弧混然天成虎丘甲妓剪定假以辞色解巾从仕结句结绳絜斋金带围计掾眷言抠唆凉州埒名貍鼬乱阶履善麦争场没干面熟泥人派出机构培训班平风静浪乾鹊人情味桑槿生书实偪处此鼠窜四溢肃纯所致堂头和尚坦夷通否歪理问肯呜嘬详视邪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