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旌节。古代出使者持作行路的凭证。《周礼·秋官·环人》:“掌送逆邦国之通宾客,以路节达诸四方。” 郑玄 注:“路节,旌节也。” 贾公彦 疏:“以其道路用旌节,故知路节旌节也。”
“路节”是古代中国使者在出行时使用的凭证,主要用于证明身份和通行权。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路节指旌节,是使者执行外交或公务时携带的通行凭证,通常以竹、木制成,装饰牦牛尾或羽毛,象征官方授权。
出处与注释
该词最早见于《周礼·秋官·环人》:“掌送逆邦国之通宾客,以路节达诸四方。”东汉经学家郑玄注:“路节,旌节也。”唐代贾公彦进一步解释:“以其道路用旌节,故知路节旌节也。”。
功能与意义
路节兼具身份证明和通行许可功能,确保使者在各诸侯国或边关顺利通行,体现了古代外交制度中对信物管理的重视。
以上信息综合了《周礼》原文及历代注释,权威来源可参考汉典等古籍释义平台。
《路节》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规定某一具体时刻或一段时间内,交通运输工具、列车、飞机等的通行的限制和安排。通常是指为了保障交通安全、保护公众利益,临时对某条道路或区域进行交通管制而设立的一种限制措施。
《路节》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走”,笔画数为12划。
《路节》一词源自古代汉字,繁体字是「路節」。
在古代,汉字「路」的写法相对简化,是由“步”和“各”组成,意为行走路上的分岔。与现代汉字写法相比,古字的线条较为繁复,形态更加优美古朴。
1. 为了顺利进行马拉松比赛,组委会对沿途道路进行路节措施。
2. 考虑到交通拥堵情况,明天早上将对部分路段实行路节限行措施。
3. 在高峰期会实施路节,以确保道路交通秩序井然。
路口、路线、路标、道路、路段、路况、路人、路面、旅途。
交通管制、交通限制、交通封锁。
通畅、畅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