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缇萦的意思、缇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缇萦的解释

人名, 汉 代孝女。 汉文帝 时,太仓令 淳于意 有罪当刑,系 长安 狱。其少女 缇萦 随父至 长安 ,上书请入身为官婢,以赎父罪。帝怜之,为除肉刑, 意 乃得免。见《史记·孝文本纪》、 汉 刘向 《列女传·齐太仓女》。后代用为称颂孝女的典故。 元 王逢 《银瓶娘子辞》:“官家明圣如 汉 主,妾心愧死 緹縈 女。” 明 陆采 《明珠记·宫怨》:“心空切,救不能,梦魂长遶 夏臺城 ,怎得似 緹縈 。” 聂绀弩 《女子教育一文献》:“有家庭,她们就是救父的 缇萦 ,替父的 木兰 ,举案齐眉的 孟光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缇萦是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其名最早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该词为专有名词,由“缇”与“萦”二字组成:“缇”指橘红色丝织品,引申为鲜明色彩;“萦”意为缠绕、牵挂,二字组合喻示光明与孝义交织的意象。作为汉代名医淳于意之女,缇萦因上书汉文帝请求代父受刑,促使文帝废除肉刑制度,其事迹被《汉书·刑法志》记载为“少女缇萦泣血上书,天子悲怜其意”。

从语言文化角度看,“缇萦”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中被释义为“孝女的代称”,《中国历史人名大辞典》进一步标注其典故出自《列女传》。该词在《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作为文化专名,特指“通过合法途径救父的典范”,其行为被《孝经正义》引为“以柔克刚”的礼法实践案例。

现代权威工具书如《辞海》(第七版)强调缇萦事件的历史价值,认为其推动了中国古代司法制度改革。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纂的《中国通史》指出,缇萦救父事件“开创了汉代司法申诉制度的先河”,这一评价可见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ncpssd.org)收录的学术论文。

网络扩展解释

“缇萦”是汉代孝女淳于缇萦的名字,她的故事成为古代孝道典范,并对汉代刑法改革产生重要影响。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义与背景

  1. 身份:缇萦是西汉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生活在汉文帝时期(约公元前184年-公元前157年)。
  2. 事件:其父淳于意因罪被判肉刑(如刺面、割鼻等),缇萦随父赴长安,上书汉文帝,表示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罪。

二、历史影响

三、补充信息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史记·孝文本纪》或刘向《列女传》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抱牒变颜剥夺蝉翅搨城隍饬牲垂晚从风而服村粗达权點鬢笃痾顿勿儿辈浮玉山刚蹇骇胆旱亢黄缣环谒话胚晦迹胡虏胡簏货物见弃于人杰然积非成是计过机辟开晨侩豕苦干亏耗枯身良工巧匠良鱼论德使能落宿浅浮轻鬓沁凉棋阵人宇睿渥三案少常沙窝收头霜露之思水陆道场填总铜章顽昏岏山瓦影之鱼韦金五禽戏遐畅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