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言谦恭下士。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四一章:“听说 李闯王 谦躬下士,对读书人十分尊重。”
“谦躬下士”是一个成语,形容人谦虚恭敬地对待地位或身份比自己低的人,常用于表达对他人谦逊有礼的态度。以下为详细解释:
“谦躬”指谦虚躬身行礼,“下士”意为屈尊对待普通士人。整体强调以谦逊姿态主动与地位较低者交往,体现尊重与平等。
多用于正式场合或文学作品中,描述人物品德,也可作为人际交往的修养准则。需注意与“故作姿态”区分,强调真诚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成语在《李自成》中的具体语境,可查阅原著或相关文学解析资料。
《谦躬下士》这个词来源于中国的古代文化,是形容一个人虚心谦卑、态度谨慎、甘愿放下身段做适合自己的事情的意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强调谦虚谨慎的品德,认为这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谦躬下士》一共由四个汉字组成。根据字形,可以拆分为:
- 谦(qian):谷部、兼声、10笔画
- 躬(gong):身部、中声、15笔画
- 下(xia):一部、去声、5笔画
- 士(shi):士部、去声、3笔画
《谦躬下士》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孟子》这本古代经典之中。其中,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言行被后人广泛传颂。孟子用《谦躬下士》来描述一个人突破自己的尊卑身份限制,以适应社会环境,让自己的才能得到实质性的发挥。
《谦躬下士》的繁体字为「謙躬下士」。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下」字的写法为「⿰口卜」,「卜」字象征着波浪形,代表着下降的含义。而「谦」字的写法比较复杂,包括「言」和「兼」两个部分,象征着虚心谦逊的态度。
他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时刻保持着谦躬下士的态度。
谦虚、谦逊、谦恭、下士、躬身
虚心、谦和、谦谨
骄傲、自大、傲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