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赈施抚恤。《宋书·孝武帝纪》:“东诸郡大旱,壬寅,遣使开仓贷卹,听受杂物当租。”
贷恤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少见的古语词,其核心含义指通过借贷或经济援助的方式对他人进行抚慰、救济,常见于古代文献与典章制度。根据《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与《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5年版)的释义,该词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词性构成
“贷”为动词,本义为“借出财物”,引申为“宽免、宽容”;“恤”为动词,本义为“体恤、怜悯”,后扩展为“救济”。二者结合后,形成并列结构的复合词,强调通过经济手段施以援手。
具体释义
指官府或富户向贫困者发放钱粮以缓解其困境的行为,常见于赈灾、抚孤等场景。例如《宋史·食货志》载:“遇灾荒则命州县贷恤,免其赋税。”此处“贷恤”即指官方赈济措施。
历史用例
该词在明清地方志中频繁出现,如《嘉靖隆庆志》提及“设义仓以贷恤乡民”,表明其与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密切相关。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亦批评“贷恤虚名而无实效”,反映其实际施行中的弊端。
现代关联
现代汉语中,“贷恤”一词已罕用,但相近概念可对应“扶贫贷款”“赈济金”等政策性经济援助措施。其核心理念仍体现在社会保障体系之中。
“贷恤”是一个古汉语词汇,通常用于描述赈济和抚恤灾民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宋书·孝武帝纪》记载:“东诸郡大旱,壬寅,遣使开仓贷恤,听受杂物当租。”
意为:东部地区遭遇大旱,朝廷派遣官员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并允许用杂物抵充租税( )。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描述官方赈灾政策,如开仓放粮、减免赋税等救济措施( )。
“贷恤”是古代社会应对灾害的典型措施,兼具物质援助与人文关怀。如需更多文献例证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宋书》等古籍或相关研究。
挨肩擦脸本头儿鞭击别拗陈郎断奶飞五分形连气腹咏戆头狗曲关约寒蛩諕吓哗言胡话健将剪样角妙嘉玉接待站精鋭惊砂眷慕考终老八板儿梁山廪人隆象蝼蚁贪生卵塔论家旅泛昧密迷邦铭戴鸣珂锵玉年幼无知逆邪配祀毗富欠折启齿请代桡袭仁寿宫上辈子伤水生儒神曲尸白宿顿缩版土坝土伯违阻五量详考笑涡齘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