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乐十二律中之第七律。律分阴阳,奇数六为阳律,名曰六律;偶数六为阴律,名曰六吕。合称律吕。蕤宾属阳律。《周礼·春官·大司乐》:“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其音徵,律中蕤宾。” 郑玄 注:“蕤宾者应钟之所生,三分益一,律长六寸八十一分寸之二十六,仲夏气至,则蕤宾之律应。”
(2).古人律历相配,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适应,谓之律应。蕤宾位于午,在五月,故代指农历五月。《国语·周语下》:“四曰蕤宾。” 韦昭 注:“五月,蕤宾。” 晋 陶潜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蕤宾五月中,清朝起南颸。不驶亦不迟,飘飘吹我衣。” 唐 卢照邻 《对蜀父老问》:“龙集荒落,律纪蕤宾。”
(3).指代农历五月端午节。《全元散曲·迎仙客·五月》:“结艾人,庆蕤宾,菖蒲酒香开玉樽。”《水浒传》第十三回:“时逢端午,蕤宾节至, 梁中书 与 蔡夫人 在后堂家宴,庆贺端阳。”
“蕤宾”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读音为ruí bīn,其含义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蕤宾”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中的十二律之一,属于第七律,对应七声音阶中的“变徵”音(介于徵音和羽音之间)。十二律分为六律(阳律)和六吕(阴律),蕤宾属阳律,常用于祭祀山川的仪式音乐中。
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个月份相配,蕤宾对应农历五月。《礼记·月令》记载“仲夏之月,律中蕤宾”,郑玄注解称“仲夏气至,则蕤宾之律应”。因此,“蕤宾”也代指农历五月。
由于蕤宾对应五月,后来逐渐演变为端午节的别称。例如元代散曲《迎仙客·五月》中写道:“结艾人,庆蕤宾,菖蒲酒香开玉樽”,即用“蕤宾”指代五月初五的端午节。
“蕤宾”最初是音乐律制中的第七律,后与历法结合代指农历五月,并延伸为端午节的雅称。需注意,部分资料提到其与“夏至”相关(如),但更权威的典籍及文献均以音乐和历法解释为主。
《蕤宾》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指才华出众的宾客,也可指人类文明中最杰出的部分。
《蕤宾》的拆分部首为“艹”和“宾”,总共有14画。
《蕤宾》一词的来源于古代中国文化,最早可追溯到《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三个人一起行动,必定有我能向他们学习的地方。这句话中的“我师”,即指蕤宾。
《蕤宾》的简体字与繁体字写法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但《蕤宾》一词的古代写法与现代并无差异。
1. 他在学术界被公认为蕤宾,无人能及。 2. 这座城市是文化的蕤宾,汇聚了各个领域的顶尖人才。
组词:才子蕴藉、学富五车、杰出人才。
近义词:才华横溢的宾客、文化名流。
反义词:庸才、无能之辈。
按讯必得屏息逼真不殆不可须臾离参纂串街走巷底色蜚禽疯癫识倒风月常新纷糅辅护格登登贡进孤鹤贵品晷运豪气元龙贺礼火斗火膏护尾骄肠交私京师九如坑木劻济跨坐练要留底留校龙亶石镂剔芒然没誊那门帖妙喜明约木叶山宁岁蟠络谝言起爆情由遒绝七窝八代全局在胸颯擖色调受窘沓来叹恨桃林特奇瓦解土崩翫守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