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dolent;sluggish;negligent] 懒惰散漫
令人懒散的夏天
(1).懒惰散漫。有时亦指不热心于世事。 宋 苏轼 《徐大正闲轩》诗:“君看 东坡翁 ,懒散谁比数;形骸堕醉梦,生事委尘土。”《朱子语类》卷七六:“吉凶未定时,人自意思懒散,不肯做去。” 明 李贽 《与焦弱侯书》:“草野之人懒散,不欲驰书京国,然此怀则尝在左右也。” 鲁迅 《书信集·致增田涉》:“《文学》是我托书店寄的。由我自办,就怕懒散而常有迟误。”
(2).引申为不认真,不放在心上。《醒世恒言·陈多寿生死夫妻》:“那医家初时来看,定説能医,连病人服药也有些兴头,到后来不见功效,渐渐的懒散了。”
嬾散:怠惰散漫。 金 王渥 《游蓝田》诗:“蹇予嬾散本真性,临水登山此生足。” 明 焦竑 《焦氏笔乘·宏甫书高尚册后》:“且吾闻 宏甫氏 ,嬾散不事生产作业。” 清 许光治 《天净沙》曲:“老渔归也,春来嬾散生涯。”
懒散是一个汉语形容词,指人在精神或行为上表现出的懈怠状态,包含以下三方面核心释义:
精神松懈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指出,懒散表示"缺乏干劲,做事不积极",例如工作态度不认真、行动迟缓。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语大词典》进一步说明,该词源自"懒"(懒惰)与"散"(松散)的语义叠加。
行为散漫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其解释为"自由散漫,不守纪律",常见于对生活缺乏规划、作息紊乱的状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著的《倒序现代汉语词典》特别强调该词多用于描述"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
心理状态 《应用汉语词典》从心理学角度补充,懒散常伴随"缺乏目标感"和"自我约束力薄弱"的特征,与拖延症存在关联性。这一释义被收录于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规范性文件中。
“懒散”是一个形容词,通常用来描述一种缺乏积极性、行动迟缓或态度松懈的状态。具体可从以下角度理解:
核心含义
指人做事不积极、缺乏动力,常伴随拖延、懈怠的行为表现,如“他工作懒散,常拖延任务”。这种状态既可能源于主观惰性,也可能因外界环境缺乏约束导致。
词义结构
应用场景
近义词对比
情感色彩
通常含贬义,但特定语境下可中性描述放松状态,如“偶尔懒散能缓解压力”。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情感倾向。
庵子懊憹曲八观六验白坟百穴珠便殿宾灭必需称猫齿豁楚贰褡连布笃么独完凡偶近器犯由牌凤凰晒翅粉席輵螛骇汗红谕华夷火险建戌矫诞胶浅醮章急变金薄精稗进让驹阴揩背辣酱粮串廉空买快美盛峤道桡词柔远绥怀僧斋善地神鉴世经时世装食性收劾首令帅先熟味司舆堂坳殄悴停塌投闲置散抟控五炁小臣夏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