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拘捕弹劾。《南史·陆杲传》:“时 山阴 令 虞肩 在任赃污数百万, 杲 奏收劾之。”
“收劾”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基本释义
该词指拘捕并弹劾,常用于描述古代对官员违法行为的双重处理流程。其中“收”为拘捕、收押,“劾”为揭发罪状或弹劾。
词源与用例
典出《南史·陆杲传》:“时山阴令虞肩在任赃污数百万,杲奏收劾之。”此处记载了南朝时期,官员虞肩因巨额贪污被陆杲弹劾并拘捕的史实。
结构解析
现代适用性
该词属于历史法律术语,现代汉语中已罕见使用,主要出现在古籍或历史文献研究中。
扩展说明:古代对官员的“收劾”通常需经过司法程序,如唐代御史台兼具监察与逮捕权,体现了司法与监察制度的结合。
收劾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含义丰富。拆分部首是收(手部)和劾(言部),共14画。来源于古代汉字,拼音为shōu hé。在繁体中,收改写为收,劾改写为劾。
古时候,汉字并没有完全规定的书写方式,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汉字的形状和书写方式会有所不同。就《收劾》这个词来说,古时候的汉字形状与现在相似,只是在一些细节上可能有所差别。
1. 她的行为受到了严厉的收劾,因为她背叛了自己的信任。
2. 那位政府官员因为贪污受到了收劾,被剥夺了一切权力。
1. 弹劾:意为对某人提出控告或指责,特别指对政府官员进行侦查和起诉。
2. 劾罪:意为对某人指控犯罪或过失,进行法律审判。
3. 批劾:意为对某人或某事表示强烈不满或指责。
1. 控告:指以法律程序为基础,对某人提出指责或控诉。
2. 诬告:指别人无罪地被诬陷与罪行,不真实的指控。
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