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远绥怀的意思、柔远绥怀的详细解释
柔远绥怀的解释
安抚远方归顺者。怀,归附。 清 林则徐 《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虽以天朝柔远绥怀,亦不能任其藐玩,应即遵照新例,一体从重惩创。”
词语分解
- 柔远的解释 安抚远人或远方邦国。《书·舜典》:“柔远能邇。” 孔 传:“柔,安;邇,近……言当安远,乃能安近。”《汉书·段会宗传》:“足下以柔远之令德,復典都护之重职。” 颜师古 注:“柔远,言能安远人。” 唐
- 绥怀的解释 安抚关切。《三国志·魏志·杜袭传》:“ 太祖 还,拜 袭 駙马都尉,留督 汉中 军事。绥怀开导,百姓自乐出徙 洛 鄴 者,八万餘口。”《北史·叔孙建传》:“雅尚人伦,礼贤爱士,在 平原 十餘年,绥怀
专业解析
“柔远绥怀”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指以温和、安抚的政策和态度对待远方之人或归附者,使其心悦诚服,从而达到安定、和睦的目的。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 核心释义
- 柔远: “柔”意为怀柔、安抚、使顺服;“远”指远方、边远地区或远方的人。合起来指用怀柔的政策安抚远方的人或邦国。
- 绥怀: “绥”意为安抚、安定;“怀”指人心、怀抱、归附者。合起来指安抚人心,使归附者安定。
- 整体含义: 综合而言,“柔远绥怀”强调以温和、宽厚的策略对待远方或新归附的群体,通过恩惠、安抚而非武力强制,使其内心归顺,从而达到边疆安定、四方和睦的政治目标。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治国理念中“怀柔远人”、“以德服人”的思想。
二、 字词拆解与语义深化
- 柔:
- 本义为柔软,引申为温和、不猛烈。在政治语境中,特指用和平、安抚的手段使对方顺从。
- 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柔”的释义包含“怀柔;安抚”义项。
- 远:
- 指空间或关系上的距离远。在成语中,主要指地理上远离中央政权的边疆地区、藩属国,或文化上差异较大的异族。
- 参考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对“远”的释义包含“远方;边远地区”义项。
- 绥:
- 本义为登车时拉手的绳索,引申为安定、安抚。常用于描述使动乱平息、人心安定。
- 参考来源:《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释“绥”:“车中把也…引申为安也”。
- 怀:
- 本义为胸前、怀抱,引申为内心、心意,再引申为安抚、使归附。
- 参考来源:《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对“怀”的释义包含“安抚”义项。
三、 典籍佐证与用法
此成语及其思想常见于中国古代史书和政论中,是儒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尚书·舜典》: “柔远能迩,惇德允元。” 虽未直接使用“绥怀”,但“柔远能迩”(安抚远方,亲善近邻)是其思想源头。参考来源:《尚书正义》(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
- 《左传·文公七年》: “叛而不讨,何以示威?服而不柔,何以示怀?” 直接体现了对已归顺者(服)必须施以怀柔(柔)以示恩怀(怀)的思想。参考来源:《春秋左传注》(杨伯峻编著,中华书局)。
- 历代政策: 中国历史上,如汉唐等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或藩属国常采取和亲、互市、册封、赏赐等“柔远绥怀”之策,以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参考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相关词条。
四、 现代延伸与意义
在现代语境下,“柔远绥怀”的思想仍有其价值:
- 社会治理: 可引申为对边缘群体、不同意见者或新融入群体采取包容、理解、疏导的政策,促进社会和谐。
- 国际关系: 强调通过和平对话、文化交流、经济合作等软性方式处理国际争端、促进不同文明间的理解与共存。
- 企业管理: 指管理者以德服人,通过关怀、尊重和公平待遇来凝聚人心,尤其是对待新员工或不同背景的员工。
“柔远绥怀”是一个蕴含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成语,它精准地概括了以德政和安抚手段使远方归附、人心安定的治理策略。其核心在于“柔”与“绥”所体现的温和、非强制性,以及“远”与“怀”所指向的对象和目标。理解这个成语,有助于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包容与治理的深刻思想。
主要参考来源依据: 《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说文解字注》、《王力古汉语字典》、《尚书正义》、《春秋左传注》、《中国历史大辞典》等权威汉语工具书及古籍注疏。
网络扩展解释
“柔远绥怀”是一个汉语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1.拼音与结构
- 拼音:róu yuǎn suí huái
- 结构:联合式,由“柔远”(怀柔远方)和“绥怀”(安抚归附者)两部分组成,表示以温和手段对待远方族群或国家,使其归顺。
2.词义解析
- 柔远:指用怀柔政策对待远方的人或地区。
- 绥怀:意为安抚、抚慰,使人心归附。
- 整体含义:通过安抚手段使远方的民族或国家自愿归顺,强调以德服人而非武力征服。
3.出处与用法
- 历史出处:最早见于清代林则徐《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虽以天朝柔远绥怀,亦不能任其藐玩。” 此处用于外交语境,体现清廷对外政策的怀柔态度。
- 语法功能:多作谓语或宾语,属书面语,中性色彩。
4.应用示例
- 古代:用于描述中原王朝对边疆民族或邻国的安抚政策。
- 现代:可引申为处理国际关系或民族问题时采用的和平策略。
5.相关扩展
- 近义:怀柔天下、以德服人
- 反义:穷兵黩武、以力压人
此成语常见于历史文献,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具体历史事件,可参考《清史稿》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阿热彬雅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朝参暮礼陈泰挂壁踌躇不前丑辞从义促成大都宪大公祖丹基典范第三者蠹耗凫臛构致贵造过得黑丹花当黄金蝉昏妄剑头炊家羽甲鱼疥癣之疾禁沟敬让及时告存军旗亢旱抗力坎宫吭啷空舍清野乱道挠辞能刑配社漂絮贫痡钱帛浅诞起拨岐出岐入七十说榷卖沙狐胜概圣学水浴送日期陶白同辇妥筹徒囚煨干避湿销魂夺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