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口师的意思、苦口师的详细解释
苦口师的解释
指茶。 宋 陶穀 《清异录·茗荈》:“ 皮光业 最耽茗事。一日,中表请尝新柑……纔至,未顾尊罍而呼茶甚急,径进一巨甌,题诗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众噱曰:‘此师固清高,而难以疗飢也。’”
词语分解
- 苦的解释 苦 ǔ 像胆汁或黄连的滋味,与“甘”相对:甘苦。苦胆。苦瓜。 感觉难受的:苦境。苦海(原为佛教用语,后喻很苦的*********。苦闷。含辛茹苦。吃苦耐劳。苦恼。 为某种事所苦:苦雨。苦旱。苦夏。苦于(a.对某种
专业解析
"苦口师"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雅称,其核心含义指茶,常被用来比喻苦口婆心劝诫他人的人。该词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比喻意义,以下为详细解释:
-
词源与典故:
该词最早见于北宋陶穀所著的笔记《清异录·茗荈门》:
"皮光业最耽茗事。一日,中表请尝新柑,筵具殊丰,簪绂丛集。才至,未顾尊罍而呼茶甚急,径进一巨瓯。题诗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众噱曰:‘此师固清高,而难以疗饥也。’"
此典故记载了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官员皮光业的故事。他去亲戚家赴宴,面对丰盛菜肴和新鲜柑橘,却急切地要茶,并称茶为"苦口师"。众人笑言这位"老师"虽然清高(指茶性清雅),却不能充饥解饿。
-
本义(指茶):
- 苦口: 直接指茶的味道特性。茶,尤其是未经精制或冲泡较浓的茶,入口常有明显的苦涩味。
- 师: 此处为尊称、美称。将茶拟人化为一位"老师",取其能涤烦疗渴、清心醒脑、启发文思之功,如同良师益友般有益身心、启迪智慧。
- 结合: "苦口师"即是对茶的雅称,形象地概括了茶味虽苦(或微苦回甘)却有益身心、能提神益思的特性,表达了对茶的喜爱和推崇。
-
引申义(指人):
- 苦口: 引申为逆耳、不中听但有益处的忠告或劝诫。指说话直率、言辞恳切,可能让人一时难以接受。
- 师: 引申为教导者、劝诫者。指像老师一样怀着善意和责任感进行规劝的人。
- 结合: "苦口师"用来比喻那些出于善意和责任心,不避忌讳、不怕得罪人,直言相劝、谆谆教诲的人。他们的话可能像苦茶一样让人一时觉得逆耳(苦口),但其用心良苦,如同良师(师),目的是为了对方好。这种劝诫往往是真诚、负责且难能可贵的。
-
文化内涵与应用:
"苦口师"一词生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 对茶的审美与哲思: 将饮茶提升到精神层面,欣赏其"苦尽甘来"的滋味和清心明志的功效。
- 对忠言的珍视: 强调逆耳忠言的价值,认为敢于直言规劝的朋友或长辈是值得尊敬的"师者"。
- 语言的含蓄与雅致: 用富有诗意的雅称来指代日常事物或行为,体现了文人的情趣。
在现代汉语中,"苦口师"作为茶的别称已较少使用,但其比喻义——指那些苦口婆心进行劝诫的人——仍被理解和使用,尤其在强调劝诫者的良苦用心和劝诫内容的价值时。
参考来源:
- 陶穀《清异录》卷下《茗荈门》: 该书记载了"苦口师"典故的原始出处,是研究该词来源的权威文献。(古籍原文可参考权威出版社点校本,如中华书局版)
- 《汉语大词典》: 对"苦口师"的词条释义包含其指茶和指劝诫者两种含义,并引用了《清异录》的典故。
- 《辞源》/《辞海》: 权威语文工具书,均收录"苦口师"词条,解释其来源和含义。
网络扩展解释
“苦口师”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一、本义:茶的别称
-
来源典故
该词最早出自宋代陶穀《清异录·茗荈》。晚唐诗人皮日休之子皮光业,在受邀品尝新柑时,未食柑橘先急饮茶,并作诗:“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以“苦口师”代指茶。众人笑称此物虽清高,却难解饥饿。
-
命名逻辑
茶的苦味被拟人化为“师”,暗含茶如良师般需细品其苦,方得回甘的哲理。
二、引申义:严厉的教导者
-
比喻用法
现代语境中,“苦口师”可形容言辞尖锐但心怀善意的教导者,强调“苦口”指辛辣劝诫,“师”则突显教育者的角色。
-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师长、前辈以严厉方式引导他人,如:“他虽批评严厉,实为苦口师,句句皆为学生着想”。
- 核心含义:最初专指茶,后衍生出比喻义。
- 注意区分:文学或历史语境中多指茶;日常交流中可能侧重教导者的形象。
- 参考来源:典故部分综合自,引申义参考。
别人正在浏览...
半间不界本氐表哥並舉昌延磢错垂发出就外傅杵声达成荡産倾家当千钱的句调炼砥刃地正咢然方言矩行感染狗功闺阃阖户喉痹虎仆角招计办讦诞洁泠机筦九叠篆季兴玑组局脊军工蜡花类选历事柳胶禄赐民産昵友愆弊请战圣奥神智诗侣首县霜营説知私殊私酝特点题衣退回问望五四运动闲粟显着小尽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