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s easy as) crushing dry weeds and smashing rotten wood;destroy sth.already in a state of ruin] 摧折枯树朽木
镌金石者难为功,摧枯拉朽者易为力。——《汉书·异姓诸侯王表》
摧折枯枝朽木。比喻极容易办到。语本《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序》:“鐫金石者难为功,摧枯朽者易为力,其势然也。”《晋书·甘卓传》:“遡流之众,势不可救,将军之举 武昌 ,若摧枯拉朽,何所顾虑乎。”《宋史·曹彬传》:“以国家兵甲精鋭,翦 太原 之孤垒,如摧枯拉朽尔,何为而不可。” 明 梁辰鱼 《浣纱记·伐越》:“而况假主公之雄威,更仗诸将之戮力,则摧枯拉朽,如夏日之溃春冰。” ********* 《不能两全》:“旧社会之崩溃有如摧枯拉朽。”亦作“ 摧朽拉枯 ”。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江阴口谈之诬》:“国初 豫通王 下 江 南时,所至摧朽拉枯,无不立下。”亦省作“ 摧朽 ”、“ 摧枯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太祖 拒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王沉 《魏书》:“故计行如转圜,事成如摧朽。” 唐 杜甫 《北风》诗:“涤除贪破浪,愁絶付摧枯。” 明 薛蕙 《送杨石斋》诗:“凶竖同摧朽,苍生尽解悬。”
“摧枯拉朽”是汉语中常用的成语,字面指摧毁枯草和朽木,比喻以绝对优势迅速摧毁腐朽或虚弱的事物。从语义构成分析,“摧”与“拉”均含强力破坏之意,“枯”与“朽”指代脆弱易毁之物,四字叠加形成力量对比的强烈意象。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该成语释义为“形容轻而易举地摧毁腐朽势力”。其语法结构属于联合式动词短语,多作谓语或定语,常见于描述军事胜利、改革成效等场景,如《晋书·甘卓传》载“将军之举武昌,若摧枯拉朽”即用此典。
从语用特征看,成语具有以下特质:
成语演变考证显示,其雏形最早见于《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定型过程历经魏晋时期文献的多次锤炼,至唐代《晋书》编纂时已成为稳定四字格。现代汉语中常与“之势”“般”等词语搭配,构成“摧枯拉朽之势”等扩展用法。
“摧枯拉朽”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cuī kū lā xiǔ,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成语强调力量的积聚与释放,提示成功需依赖充分的准备和强大的能量。
黯蔚半推半就拔辖投井弊人不犯不俟驾掣搦捶提出言有章打抢大烝殿闼鹅鼻方等声放饮奉仰服命妇幼卫生干茨腊合钤宏义活活经纬度臼灶生蛙俊迈咔嚓看乔苛重裂肤略多于律赋鈚箭泼胆谱録綦缟漆黑丘蚓然灯容舍桑田慎惜时当书令史四律五论苏合孙吴抬揲弹拨潭壑腾蹙填池廷鞠僮儿统率推允五月翔翺翔庳小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