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补服的意思、补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补服的解释

(1). 明 清 时的官服。因其前胸及后背缀有用金线和彩丝绣成的补子,故称。通常文官绣鸟,武官绣兽。各品补子纹样,均有规定。如 明 洪武 二十四年定,公、侯、驸马、伯用绣麒麟、白泽。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獬廌。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其后补纹亦有所改易。 清 代规定,命妇受封,亦得用补服,补子各从其父之品以分等级。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用傅文忠》:“故特命晚间独对,復赏给黄带、四团龙补服、宝石顶、双眼花翎以示尊宠。”《儒林外史》第二九回:“你做官到任,除了不打金凤冠与我戴,不做大红补服与我穿,我做太太的人,自己戴了一个纸凤冠,不怕人笑也罢了,你还叫我去掉了是怎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后头送出来的主人,却是穿的枣红寧绸箭衣,天青缎子外褂,褂上还缀着上品的锦鷄补服。” 秦牧 《长街灯语·逛东陵》:“那个文臣的补服上面,作为‘一品官’标志的仙鹤,就显得十分清晰。”参阅《明史·舆服志三》、《清通典·礼四》。

(2). 明 清 时于品服之外,缀有随时依景而制的补子的衣服。 阿英 《女儿节的故事》:“内廷宫嫔,旧例从初一起,就要衣鹊桥补服。”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补服”是明清时期官员服饰的重要特征,其核心是通过“补子”图案区分官职品级。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补服又称“补褂”“外褂”,是明清官员的官服,因前胸及后背缀有方形或圆形的“补子”而得名。补子用金线、彩丝织绣而成,文官饰飞禽,武官饰猛兽,不同品级对应不同动物。

二、形制与等级制度

  1. 补子形制

    • 明代:补子为约40-50厘米的方形,以素色红底为主,金线织绣图案。
    • 清代:官员用方形补子,王室成员用圆形;补服统一为石青色。
  2. 品级对应纹样

    • 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等。
    • 武官:一品麒麟(明代)或狮子(清代)、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罴等。

三、历史演变

四、其他用途

补服不仅用于官员,命妇(官员妻母)的补子品级随夫,平民婚嫁时可穿八品补服。

五、文化意义

补服制度体现了古代等级森严的官僚体系,通过服饰符号强化身份差异,是研究明清官制与社会文化的重要实物依据。

(如需查看具体品级对应的完整动物纹样,可参考《明会典》等历史文献或权威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好的,以下是关于《补服》这个词的信息:

补服的意思

《补服》是一个汉语词汇,意为补偿、报酬或赔偿。

拆分部首和笔画

《补服》的拆分部首是日,并且由9笔组成。

来源

《补服》是由补(bǔ)和服(fú)两个字组成的词语,补意为弥补、补偿,服意为尊重、服从。

繁体

《补服》的繁体字为「補服」。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补服》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大体上仍保持了现代字形的基本结构。

例句

1. 他愿意通过补服一些经济损失来弥补他的过失。

2. 这份工作的补服是每个月的工资。

组词

补偿、赔偿、补足、弥补等可以与《补服》作为同义词进行替换。

近义词

补偿、赔偿、补足、赔不是、赔偿、弥护等可以作为近义词来使用。

反义词

违约、拒绝、不赔偿、不补偿等可以作为《补服》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