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苦恼。 唐 杜甫 《登高》诗:“艰难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浊酒杯。”《西游补》第三回:“﹝ 行者 ﹞现原身望望使者,使者早已不见, 行者 越发苦恨,须臾闷倒。”
(2).甚恨,深恨。 唐 秦韬玉 《贫女》诗:“苦恨年年压金綫,为他人作嫁衣裳。” 宋 周邦彦 《点绛唇》词:“苦恨斜阳,冉冉催人去。”
“苦恨”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常见于古诗文语境中,其含义需结合具体用法分析:
基本释义
词源解析 由“苦”(表程度,意为“极”)与“恨”(遗憾或怨恨)组合而成,属于文言文中的偏义复词,整体含义侧重“恨”的强化表达,具体指向需结合语境判断。
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较少单独使用,多出现在文学赏析或仿古表达中,需注意与“痛恨”(强调憎恶)、“怨恨”(强调仇视)等近义词的语义差异。
参考诗句补充:周邦彦《点绛唇》“苦恨斜阳,冉冉催人去”,此处“苦恨”更偏向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感慨,印证了该词情感层次的丰富性。
《苦恨》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意指“非常痛苦与悲愤”。这个词语可以拆分成两个部首:苦(木头)和恨(心字底),分别表示“痛苦”和“悲愤”。在开头的“苦”字中,包含了3个笔画,而“恨”字则包含了8个笔画。
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被广泛运用于文学作品中。它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在面对困难、痛苦和不公正的时候的心理状态。在繁体字中,这个词语的写法是「苦恨」。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以《辞海》所载,这个词语的古代写法是「枯餐戮饮」
以下是一些使用《苦恨》这个词语的例句:
下面是一些使用《苦恨》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组词:苦楚、苦痛、恨铁不成钢、恨不能、恨之入骨
近义词:痛苦、悲愤、辛酸
反义词:高兴、满意、欣喜
总的来说,《苦恨》这个词语准确地表达了人们在面对痛苦和悲愤时的心理状态,同时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文学作品中,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