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形貌矮小瘦弱。《史记·孟尝君列传》:“ 赵 人闻 孟尝君 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 薛公 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南史·周敷传》:“ 敷 形貌眇小,如不胜衣,胆力劲果,超出时辈。”《资治通鉴·唐穆宗长庆三年》:“初 翼城 人 郑注 ,眇小,目下视,而巧譎倾諂,善揣人意,以医游四方,羇贫甚。”
(2).微小。 汉 枚乘 《七发》:“当是之时,虽有淹病滞疾,犹将伸傴、起躄、发瞽、披聋而观望之也,况直眇小烦懣、酲醲病酒之徒哉!” 南朝 宋 鲍照 《瓜步山楬文》:“ 瓜步山 者,亦 江 中渺小山也。”
(3).指地位低微。 唐 元稹 《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公乃取一大吏,劾其贜;其餘眇小不法者牒按之。” 清 李渔 《玉搔头·微行》:“我这官儿也不十分眇小,新陞的兵部,加勅的主事。”
(4).减弱。 元 乔吉 《水仙子·客中春晚》曲:“眇小了花风信,阑珊了蝶梦魂。”
“眇小”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多写作“渺小”,其含义可从以下四个层面解析:
形貌矮小瘦弱
原指人的外貌瘦小或身体残缺,常用于古代文献中。例如《史记》记载孟尝君被赵人嘲笑为“眇小丈夫”,《资治通鉴》描述郑注“眇小,目下视”,均强调其外形矮小或缺陷。
微小、细微
引申为事物在体积、程度上的微小。如汉代枚乘《七发》中“况直眇小烦懑”,南朝鲍照称瓜步山为“渺小山”,均以“眇小”形容事物的细小状态。
地位低微
用于指社会地位卑微。唐代元稹在墓志铭中称“眇小不法者”,即指身份低微的违法者,体现阶级或身份的轻视。
减弱
此义项较罕见,多用于古文语境中,表示力量或影响的衰减。
字形关联:
“眇”本义为“一目小”(《说文解字》),后扩展为视力缺陷,再衍生出“微小”之意。现代“渺小”更强调抽象意义的微薄,而“眇小”多保留古义,常见于历史文献。
使用建议:
现代语境中建议用“渺小”,而“眇小”多用于古文研究或特定引述场景。例如苏轼《日喻》中“生而眇者不识日”,即需保留原字。
《眇小》是一个形容词短语,意为非常微小、极其细小。描述一个物体或事物的大小、程度非常之小。
《眇小》的字形由两个部首组成:目(mù)和少(shǎo)。目表示与眼睛有关的事物,少表示少量、减少。总共有6画。
《眇小》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汉语,是由《庄子·秋水》篇演变而来。在《庄子·秋水》中,这样描述小物体的眼中行星:“注目观于秋水之澄,虽倾盖者成㤏,视之不甚仰。少物于大物,眇矣。”从此,我们才有了形容极其微小的事物的词汇“眇小”。
繁体字是指使用汉字的传统写法,相对于简体字而言。《眇小》的繁体字为「眇小」,字形与简体字一样,只是书写方式有所不同。
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眇小》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字形稍有变化,但整体仍然可辨认。如今的我们常见的字体都是基于古代汉字演变而来。
1. 他的声音微弱得几乎是眇小的。
2. 这座花园虽然不大,但里面的小草、小花、小石头都非常眇小,给人一种精致的美感。
1. 迷眇:形容事物非常模糊,难以看清。
2. 小眇:表述事物微小,数量极少。
微小、细微、渺小、微细
巨大、庞大、巨石、巨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