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经折装的意思、经折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经折装的解释

也叫梵夹装。图书装订方式之一。以卷子长幅改作折迭,成为书本形式,前后粘以书面,佛教经典多用此式。它是从卷轴装演变而来的,因卷轴装展开和卷起,都很费时,改用经折装后,较为方便。凡经折装的书本。都称“折本”。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经折装,是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重要类型,主要用于佛教经卷和部分特殊典籍。其核心特征和详细释义如下:


一、定义与形制特征

经折装又称“折子装”,是将长卷纸张按固定宽度反复折叠成册的装帧形式。展开为连续长卷,叠合后形成长方形册页。其关键结构包括:

来源: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对敦煌遗书装帧形制的研究记录。


二、历史起源与演变

  1. 佛教传播的产物(唐代)

    为便于诵读佛经,僧人将印度传入的贝叶经(单片串联)形制改良为可折叠的纸质经卷,避免卷轴装展开的不便。敦煌藏经洞所出唐代《入楞伽经疏》即为早期经折装实物。

  2. 官修典籍的应用(宋代至清代)

    宋代《开宝藏》佛经、明代《永乐北藏》均采用经折装。清代宫廷档案(如《乾隆御笔心经》)延续此制,以黄绫封面彰显皇家气派。

来源:故宫博物院《清代宫廷典籍装帧研究》。


三、功能优势与局限

来源:中国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技艺导则》。


四、现代传承与符号意义

当代佛寺刊印的《地藏经》《法华经》仍保留经折装传统,其文化价值体现在:

来源:中国佛教协会《汉传佛教经典印制规范》。


五、与相关装帧形式的区别

类型 经折装 卷轴装 蝴蝶装
形态 折叠册页 长卷缠绕 单页中缝装订
翻阅 逐页翻动 整体展开 跨页阅读
典型载体 佛经、宫廷文书 书画、诏书 宋元刻本

来源:《中国古籍版刻辞典》(中华书局,2010年修订版)。


经折装作为中国书籍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既体现了佛教本土化的物质载体创新,也承载了古代工匠对知识传播与保存的智慧,至今仍在宗教与文化领域延续其生命力。

网络扩展解释

经折装是中国古代图书装帧的一种形式,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定义与起源
    经折装又称“梵夹装”,是从卷轴装演变而来的装订方式。为解决卷轴展开和卷起费时的问题,将长幅卷子改为反复折叠的形式,前后粘加书面封皮。佛教经典多采用此形式,因此得名。

  2. 结构特点

    • 采用长条横幅纸张,每隔5-6行向左右反复折叠,形成类似现代手风琴的连续页面。
    • 首尾用厚纸或木板作为封面封底,增强保护性。
    • 装订后的书本可双向翻阅,兼具卷轴的连贯性与册页的便捷性。
  3. 应用与别称
    主要用于佛经装帧(如释藏经典),故称“梵夹装”;经折装书籍统称为“折本”。明清时期部分字帖、奏折也采用类似形式。

  4. 历史意义
    作为卷轴向册页过渡的装帧形式,为后世线装书的发展奠定基础,体现了古代书籍形制适应阅读需求的技术革新。

如需更完整的图文说明,可参考古籍装帧研究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安培力层沓巉崒虫化畜豪惷愚触殃大空涤雅独出机杼额面放口分龙日更待乾罢供僧光施管窥蛊心丧志和弹宏伟壮观黄带子黄爵洄闇将理浇竞解祟九婴羁役抗疏口呐匡攘来集连科榴花樽龙胆论托鹿皮苍璧緑意马棒眉高眼低面面相睹侔德囊风啮梨女贞骈比起民全灶雀步热瓦甫山际收盘素端塑钢拖挂亡归危危乌合之众享宴戏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