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路。《战国策·东周策》:“ 颜率 至 齐 ,谓 齐王 曰:‘ 周 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涂之从而致之 齐 ?’ 齐王 曰:‘寡人将寄径於 梁 。’” 鲍彪 注:“犹言假涂。”
“寄径”是一个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主要有两种解释,具体如下:
借路
这是最常见且权威的解释,指通过他人领土或路径,多用于古代文献。例如《战国策·东周策》中记载,齐王欲运送九鼎至齐国时提到“寡人将寄径于梁”,意为向梁国借道。
秘密传递信息(较少见)
部分现代词典将其解释为成语,指暗中传递消息或秘密交流,例如“寄”表暗中、“径”为通道,合称通过隐秘途径传递信息。
词源与用法
“寄径”最早出自《战国策》,本义为“借路”,后衍生出“假道”之意。其结构可拆解为:“寄”含“依托、借助”之意,“径”指小路或途径,合指借用他人的路径。
例句与语境
古典文献中常见于政治、军事场景,如《东周策》中齐国借道梁国运送九鼎的记载。现代用法中,若采用“秘密传递”的引申义,则多用于文学或特定语境。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战国策》原文或权威历史词典。
寄径是一个汉字词语,由四个部分组成:寄、径。
寄的拆分部首是宀(宝盖),笔画数为宀一,意思是用邮寄方式传递或转交。寄的繁体字为寄。
径的拆分部首是彳(行走),笔画数为彳五,意思是小路或路径。径的繁体字为徑。
寄径的来源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文献或典故可查。但通常可以理解为通过邮寄的方式传递消息或物品,沿着特定的路径。
寄径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寄的古文写法是犀字旁加上宝盖;径的古文写法是辶字旁加上五横。
以下是一些使用寄径的例句:
组词:经寄径、邮寄径程。
近义词:邮寄、送递。
反义词:自取、亲送。
白热化报聘迸烈脖领不长俊草靡风行尘刹敕额箪瓢士道引顿轭发杪丰准氟利昂赋诗根机亘年拱护傀怪顾盼自豪花雕怀土之情花貌减死交辔解衣包火居胥跨轹廉幨丽闲龙袍毛难族灭火名川秘臧南纪岐谷清结侵克囚命热芭人人牙儿睿畧蜀侯水上运动死狗笋鞋邰弃特色腆然天闉偷鸡不着蚀把米王伯危巇瘟神倭堕鲜衣痚瘶夏篆胁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