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mpty promise;lip service] 口头上答应给人好处,却并不兑现
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礼记·表记》
亦作“ 口慧 ”。1.空口许人以好处。《礼记·表记》:“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 孔颖达 疏:“言口施恩惠於人而实行不至。”《淮南子·缪称训》:“骄溢之君无忠臣,口慧之人无必信。” 洪深 《青龙潭》第四幕:“空口说白话,一点实际的好处没有,我们的苦头,就是吃在这种口惠的教育上!”
(2).指口头给予的赞扬。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一:“其於它人词,凡所盛称,率非其至者。直是口惠,不甚爱惜云尔。”
口惠(kǒu huì)指口头上的许诺或好处,实际并无兑现的诚意或行动。该词多含贬义,强调言语的虚伪性与实际利益的缺失。以下是详细解析:
本义指人用以进食、发声的器官,引申为言语表达。《说文解字》释:“口,人所以言食也。”
本义为仁爱、恩赐,《说文解字》注:“惠,仁也。”后引申为给予好处或实惠。
“口惠”即“口头施惠”,指仅以言语承诺恩惠却无实际行动,隐含虚伪性。
定义:“口头上许人以好处,实则并无诚意。”例证引《礼记·表记》:“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
释义:“口头上许给人好处(并不实行)。”如“口惠无实”“口惠而实不至”。
释为:“空口许人以好处而无实际作为。”强调其“虚而不实”的特质。
“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口头承诺恩惠却不兑现,会招致怨恨。)
“口惠之人鲜信”,指出惯于空口许诺者缺乏信用。
“口惠”现象在传统文化中常被批判,如孔子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倡导言行一致。该词至今仍用于警示诚信缺失的行为,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注:以上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重编国语辞典》等权威来源,古籍例证均标注原始文献。
“口惠”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kǒu huì,其核心含义指口头上许诺好处却并不兑现,带有贬义色彩。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本质
指仅在言语上给予他人利益或承诺,但实际未履行。例如《礼记·表记》中提到“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强调空头承诺会招致怨恨。
词源与演变
常见搭配:
多与“实不至”连用,如“口惠而实不至”,强调言行不一()。
实际应用:
例句:“某些政策若只是口惠,民众将难以信任。”(类似用法可参考、5的造句)
这一词汇揭示了传统文化中对“言行一致”的重视,常用于批评虚伪行为或形式主义。例如洪深在《青龙潭》中借“口惠的教育”讽刺空谈()。
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礼记》原文或相关文学评论。
坳泓白铜鞮白月补温长鬣蟾钩焯辉齿危发秀愁苗储材炊米次息翠碧翠织成點放诋议东澳暖流非熊佛庙刚辩高腔规容跪献固塞黑不溜鳅噷动几案嚼舌根结症井眢金吾卫开山科敷空教空名告老赵掳夺牛山濯濯牝牡繦保漆疮栖寄钦能睿睠洒派上火神采英拔时形说媒松脱宋子唆说陶侃之僻统纪问官五角星牾逆校尉厨下手书细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