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mpty promise;lip service] 口头上答应给人好处,却并不兑现
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礼记·表记》
亦作“ 口慧 ”。1.空口许人以好处。《礼记·表记》:“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 孔颖达 疏:“言口施恩惠於人而实行不至。”《淮南子·缪称训》:“骄溢之君无忠臣,口慧之人无必信。” 洪深 《青龙潭》第四幕:“空口说白话,一点实际的好处没有,我们的苦头,就是吃在这种口惠的教育上!”
(2).指口头给予的赞扬。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一:“其於它人词,凡所盛称,率非其至者。直是口惠,不甚爱惜云尔。”
“口惠”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kǒu huì,其核心含义指口头上许诺好处却并不兑现,带有贬义色彩。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本质
指仅在言语上给予他人利益或承诺,但实际未履行。例如《礼记·表记》中提到“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强调空头承诺会招致怨恨。
词源与演变
常见搭配:
多与“实不至”连用,如“口惠而实不至”,强调言行不一()。
实际应用:
例句:“某些政策若只是口惠,民众将难以信任。”(类似用法可参考、5的造句)
这一词汇揭示了传统文化中对“言行一致”的重视,常用于批评虚伪行为或形式主义。例如洪深在《青龙潭》中借“口惠的教育”讽刺空谈()。
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礼记》原文或相关文学评论。
《口惠》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口头上带来帮助或利益”。这个词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说话有利于别人或能够给别人带来好处。
《口惠》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口”和“心”。它总共有八画。
口惠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相信“言必信,行必果”的道德原则。因此,有益于他人的言辞往往能够带来实际利益,使人感到受惠,从而形成了这个词语。
《口惠》的繁体字是“口惠”。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但《口惠》的基本形状仍然保持相似。例如,在西汉时期,它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上与现代写法相似。
1. 他的口惠让我受益匪浅。
2. 你的慷慨口惠让我们感到非常感激。
1. 口惠而不实
2. 奉公守法、口惠社稷
1. 口才
2. 说服力
1. 口是心非
2. 言不由衷
白话宝符壁立不敢掠美差不多朝贡出拔楚腻春困秋乏代谷道性搭实掉价叠嶂层峦发擿飞短流长扶老携幼改嫁汉宫核考黄门鼓吹夥烦祸枣灾梨获志浇酗极厚镜屉境域廥仓类见梨花酿临锋决敌留住伦肤绵瓞民享鸟铳女戒俳赋匏壶评理谦崇谯诟秋练耎懦深洽射虱蜀赋肆通悚峙睢园袒缚田塝铜盆铁帚围挤为命五风诬首详思泻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