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白话的意思、白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白话的解释

(1) [ pai-hua ,vernacular Chinese]∶指唐宋以来非常接近口语的一种书面语

白话小说

白话诗

(2) [empty talk]∶谎话;空话

空口说白话

(3) [chat] 〈方〉∶闲谈

扯白话

(4) [Cantonese] 〈方〉∶粤语

详细解释

(1).空话;没有根据或不能实现的话。 明 李贽 《初潭集》卷十七“刘伶纵酒放达”评:“不是大话,亦不是白话。”《红楼梦》第五七回:“ 紫鹃 道:‘你妹妹回 苏州 家去。’ 寳玉 笑道:‘你又説白话。 苏州 虽是原籍,因没了姑父姑母,无人照管,纔就了来的。明年回去找谁?可见是扯谎。’”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你别以为我在跟你说白话,我早已看好了尼姑庵,都跟老尼姑说好了。”

(2).说话;闲聊。《醒世恒言·陈多寿生死夫妻》:“ 王三老 正在门首,同几个老人家閒坐白话。”《醒世姻缘传》第四回:“如今他正合一个什么 周公 在那里白话。”《花城》1981年第6期:“在您面前,轮不上我白话。”

(3).汉语书面语的一种。它是 唐 宋 以来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只用于通俗文学作品,如 唐 代的变文, 宋 、 元 、 明 、 清 的话本、小说等,及 宋 元 以后的部分学术著作和官方文书。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在社会上普遍应用。 瞿秋白 《文艺杂著·荒漠里》:“‘文学的白话,白话的文学’都还没有着落。”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自佛书之输入,译者以文言不足以达意,故以浅近之文译之,其体已近白话。” 茅盾 《我走过的道路·文学与政治的交错》:“译文很准确,很风趣,又很通俗,是地道的白话。”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白话是汉语词汇系统中具有多重语义层级的特殊概念。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三个维度:

一、现代白话

指与文言文相对的现代汉语书面语体系,形成于20世纪初"白话文运动"。《汉语语法通史》指出,这种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口语化书面系统,通过胡适、鲁迅等先驱者的实践推广,最终取代文言文成为主流书面语形式。其典型特征包括使用"的、了、呢"等助词系统,以及贴近日常口语的句法结构。

二、古代白话

在汉语史范畴特指唐宋以来形成的古白话文献。《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条时强调,敦煌变文、宋元话本、《红楼梦》等作品虽属古代白话系统,但与当代白话存在词汇和语法差异。此类文本在汉语演变研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

三、方言语义

作为地域性口语概念,《北京话词典》记载在北方方言中,"说白话"可引申为"说空话"的贬义用法,如"别净说白话,拿出真本事来"的常见表达。这种语用差异反映了汉语词汇在方言层面的语义分化现象。

网络扩展解释

“白话”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有多种含义,需结合具体场景理解:

  1. 现代汉语书面语(相对文言文) 指五四运动后推广的现代汉语书面表达形式,特点是贴近口语、通俗易懂。例如《狂人日记》是第一部白话文小说。文言文简练但晦涩,白话文则更利于普及教育。

  2. 粤语方言特称 在广东、香港等地区,“白话”特指粤语口语。例如“识听唔识讲”即指能听懂但不会说粤语的情况,常见于粤港澳地区的语言交流场景。

  3. 口语化表达 日常语境中可指“通俗的大实话”,如:“他说了堆白话,没实际内容”。此时带有轻微贬义,暗示缺乏深度或实质性信息。

  4. 文学体裁延伸 宋元时期已有“白话小说”,如《水浒传》使用接近当时口语的文字创作,与唐代文言传奇形成对比,体现文学通俗化趋势。

  5. 特殊用法 佛教典籍中,“白话”指对佛经的通俗讲解,如《六祖坛经》用唐代白话记录惠能语录,便于传播禅宗思想。

别人正在浏览...

奔趣鬓朵怖恐布土餐松啖柏剗恶锄奸长源公城治晨缨赤统储积触禁犯忌触山麤戾大绥打牙配嘴动物纤维堕和罗反杜林论放疗浮金甫田干窦感悦高屋建瓴古峭行政行为豪习烘炉螖虫急急鞠躬屏气闚欲滥伪痢症洛神珠明敭千岩万壑敲火起马牌寝嘿蚯螾区廛忍得住融解润浃散商神签身心交瘁师老兵疲守蕃守分孰知泗洟庭除铜猊同舍生王鳣无权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