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鸟铳的意思、鸟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鸟铳的解释

一种火枪。 明 戚继光 《练兵实纪·练手足》:“鸟銃本为利器,临阵第一倚赖者也……况名为鸟銃,谓其能击飞鸟,以其着準多中也。”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火器》:“鸟銃:凡鸟銃长约三尺,铁管载药,嵌盛木棍之中,以便手握。”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三:“ 中国 鸟銃,利器也, 倭 人来始得其式。” 罗旋 《红线记》:“这天下午, 紫娥 背支鸟铳上山去了,到天黑还不见回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鸟铳是明清时期对一种轻型火绳枪的统称,得名于其最初用于射猎飞禽,后广泛用于军事。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工具书及历史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鸟铳(niǎo chòng)指一种前装滑膛火绳枪,因枪管细长、精度较高,可射击飞鸟而得名。

来源:《汉语大词典》释义为“旧式火枪的一种。枪管较长,发射铁砂,用以打鸟”。

来源:《辞海》补充其“明代由欧洲传入,后成为军队主要轻型火器”。


二、历史背景

  1. 起源与传入

    鸟铳于16世纪中期(明嘉靖年间) 经葡萄牙或日本传入中国,最初称“倭铳”。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记载其仿制并改良,用于抗倭战争。

    来源:《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古代兵器分册》

  2. 军事应用

    明代后期成为军队制式装备,清代称“鸟枪”,《大清会典》记载八旗军普遍配备“兵丁鸟枪”。

    来源:《明史·兵志》《清史稿·兵志》


三、结构与特点


四、用途与文化影响

  1. 狩猎与军事

    初期用于民间狩猎,后因射程、精度优于弓箭,成为步兵主力武器。戚继光在蓟州练兵时组建了专业的“鸟铳队”。

  2. 社会规制

    清代对鸟铳实行严格管制,《大清律例》规定私藏鸟枪者杖一百,可见其威力与社会影响。

    来源:《中国火器史》(王兆春著)


五、相关文献记载


注:以上内容综合《汉语大词典》《辞海》《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等权威工具书及历史文献,释义严谨,来源可考。

网络扩展解释

鸟铳是明清时期对火绳枪的称呼,其名称来源、结构与历史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一、词义与名称由来

  1. 基本定义
    鸟铳又称鸟嘴铳,是一种通过火绳点燃火药发射铅弹的单兵火器,属于早期火绳枪类型。明嘉靖年间从日本传入中国后开始仿制,成为明清军队的主要火器装备。

  2. 名称来源

    • 精准性说:据《师律》记载,因射术精准"十发八九中,飞鸟在林皆可射落"得名。
    • 结构特征说:枪机点火时形似鸟嘴啄水,故称"鸟嘴铳"。

二、结构与技术特点

  1. 核心组件
    包含枪管(铁制长筒)、火药池、准星、照门、曲形木托和扳机装置。相比早期火铳,其枪管更长(约2米),口径更小,采用预装铅弹设计。

  2. 制作工艺
    明代采用三段铁管嵌套锻造法,需用四棱钢锥打磨内壁至光滑,清代改进为可拆卸的绳索固定法。典型参数包括射程100-150米,射速1-2发/分钟。

三、历史发展与实战应用

  1. 军事地位
    戚继光部队中40%装备此武器,被评价为"临阵第一倚赖者"。清代发展出需两人操作的抬枪(重型鸟铳)。

  2. 实战局限性

    • 环境限制:雨天火药易受潮,火绳易被风吹灭(如萨尔浒之战因雨雪失效)。
    • 操作复杂:装填需倒药、压火、装弹等6个步骤,北方士兵普遍认为不如三眼铳便捷。
  3. 地域差异
    南方因工匠技术精湛且气候适宜,鸟铳普及率更高;北方偏好三眼铳,认为其更适合骑兵作战。

如需更完整的制作工艺流程图或战例分析,可参考《天工开物》《练兵实纪》等古籍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阿尔及利亚百年树人迸沫波罗钗头斥摈楚人钳楚项怠嫚捣鼓點明反观丰功厚利妇姑勃溪隔邻国猷谷入海南海上钓鳌客堠烟黄门省桓文急迸格邦踘圃旷居匡翊賫传两事家离剌柳颦梅笑貍鼬鹿牀卖主慢忘鸣橹谧稳闹腾内家妆飘零书剑霹雳尖谦讬清暀若卵投石觞客甚意儿神乐市声收局殊量肃敬铁钩锁屯剥蛙闹五羖皮下操陷陈祥光消魂销泐西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