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火枪。 明 戚继光 《练兵实纪·练手足》:“鸟銃本为利器,临阵第一倚赖者也……况名为鸟銃,谓其能击飞鸟,以其着準多中也。”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火器》:“鸟銃:凡鸟銃长约三尺,铁管载药,嵌盛木棍之中,以便手握。”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三:“ 中国 鸟銃,利器也, 倭 人来始得其式。” 罗旋 《红线记》:“这天下午, 紫娥 背支鸟铳上山去了,到天黑还不见回来。”
鸟铳是明清时期对火绳枪的称呼,其名称来源、结构与历史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基本定义
鸟铳又称鸟嘴铳,是一种通过火绳点燃火药发射铅弹的单兵火器,属于早期火绳枪类型。明嘉靖年间从日本传入中国后开始仿制,成为明清军队的主要火器装备。
名称来源
核心组件
包含枪管(铁制长筒)、火药池、准星、照门、曲形木托和扳机装置。相比早期火铳,其枪管更长(约2米),口径更小,采用预装铅弹设计。
制作工艺
明代采用三段铁管嵌套锻造法,需用四棱钢锥打磨内壁至光滑,清代改进为可拆卸的绳索固定法。典型参数包括射程100-150米,射速1-2发/分钟。
军事地位
戚继光部队中40%装备此武器,被评价为"临阵第一倚赖者"。清代发展出需两人操作的抬枪(重型鸟铳)。
实战局限性
地域差异
南方因工匠技术精湛且气候适宜,鸟铳普及率更高;北方偏好三眼铳,认为其更适合骑兵作战。
如需更完整的制作工艺流程图或战例分析,可参考《天工开物》《练兵实纪》等古籍记载。
鸟铳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一种古代用来射击鸟类的武器。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鸟”和“铳”,它们的笔画分别是7画和10画。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猎人和农民使用的简易火器,用于射击飞行的鸟类。在古代,鸟铳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武器,由一个铁制筒体和点火机构组成。使用者只需点燃装药后放入弹丸,然后对准目标射击。
在繁体中,鸟铳被写作“鳥銃”,它的字形和简体稍有差异,但意义和发音相同。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鸟铳通常写作“鳥銃”,字符形状与繁体相似,但商用简化后变为了现代的“鸟铳”。
这里有一些关于鸟铳的例句:
1. 他使用鸟铳射中了一只正在飞翔的鹰。
2. 在古代,猎人们经常使用鸟铳来捕猎飞禽。
除了鸟铳外,还有一些与之相关的词语:
1. 铳炮:一种用来发射炮弹的火器。
2. 长枪:一种长而有柄的武器,用于近距离战斗。
与鸟铳相反的意思是没有与之对应的反义词。
通过以上描述,我们了解了鸟铳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一些与之相关的词语。希望这能对您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