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语。对空谛的观想。以体认无相为宗。亦指天台宗所立一心三观(空观、假观、中观)之一。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壁立招提精舍》诗:“禪室栖空观,讲宇析妙理。”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空观假观第一观,佛言世諦不可乱。” 清 龚自珍 《正译第五》:“修三止者,是体真止依止。修三观者,是空观依止。”参见“ 空諦 ”。
“空观”是一个佛教术语,其含义和解释在不同语境中有所侧重,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析:
空观是佛教天台宗提出的“一心三观”(空观、假观、中观)之一,指通过观想“空谛”来体认万物无相、无常的本质。其目的是破除人们对事物“实有”的执著,从而领悟“诸法无我”的真理。
需注意与“假观”区分:空观强调本质为空,假观承认现象存在但非永恒,二者共同导向中观的圆融境界。
如需进一步了解天台宗哲学体系或具体修行方法,可参考佛教经典《摩诃止观》等文献。
《空观》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观察天空或空气中的景象。可以形容天气晴朗,无云无雾,清澈明亮。也可以指观察飞行器在空中飞行的场景。
《空观》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空(kōng)和见(jiàn),其中空是指气体稀薄,呈现无实物状态的意思,观指观察。根据部首组合的先后顺序,笔画为:空(8画)+ 观(6画)= 14画。
《空观》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汉字演变。在繁体字中,空观的拆分部首和笔画仍然保持不变。
在古代,空观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据古籍记载,空字的古代写法类似于“穴”字,其中“穴”上面镶嵌了一个横直,代表天空中的空气。观字的古代写法类似于“雚”字,中间是一个“隹”字,上面加上了一横,代表一个人在观察。
1. 天空万里无云,一派空观的景象。
2. 在飞机窗口往外看,可以看到空观如织的城市景色。
关于《空观》,还可以组成以下词语:
1. 空气观察
2. 云空观
3. 高空观景
近义词:天空观察、空中观测。
反义词:地观、水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