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纶告 ”。皇帝的诏令文告。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始以文学游 梁 ,俄而入掌纶誥。”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臣谬承恩宠,获掌纶誥。”《宋史·礼志十四》:“公主受封,降制有册命之文,多不行礼,惟以纶告进内。”《四库全书总目·杂家类五·石林燕语》:“ 梦得 为 绍圣 旧人, 徽宗 时尝司纶誥,於朝章国典,夙所究心。”
“纶诰”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文献色彩的复合词,主要用于指代古代帝王的诏书、敕令或官方文书。其词义可从字源和文献用例两方面解析:
字义溯源
“纶”本义为青丝绶带,引申为帝王之言。《礼记·缁衣》载“王言如丝,其出如纶”,故帝王诏令称“纶音”。“诰”是古代上对下的训诫勉励文书,《尚书》中已见“诰”体文献,如《大诰》《康诰》等。两者合称“纶诰”,特指权威性官方文书。
历史文献中的定义
《汉语大词典》释“纶诰”为“皇帝的诏令文告”,如《旧唐书·韦贯之传》载“纶诰之设,咸以命德”。唐代起常将“纶诰”用于册封、褒奖官员的公文,体现其法定效力与等级制度。
文体特征与功能
据《文心雕龙》所述,诰体“授官选贤,则义炳重离之辉”,强调其内容庄重、语言典雅的文体特征。唐宋时期,“纶诰”多由翰林学士撰写,需符合骈文格式,并加盖玉玺,代表皇权权威。
现代研究与延伸
当代学者王力在《古代汉语》中指出,“纶诰”类文书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与礼制文化的重要语料,其措辞结构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权力话语体系。故宫博物院现存明清两代纶诰原件,可见朱砂钤印、织锦装裱等工艺特征。
“纶诰”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指代皇帝的诏令或官方文告。以下是详细解释:
文献记载:
使用场景: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四库全书》相关条目。
毕扈搏埴材官校尉菜枯策祝怅怳唱腔棰杖厨师荡佚冻喂发刻丰伟风烛之年赋币趺萼高阳乖亲冠军栝松孤峯喝撺箱黄丹娇俏锦城荆杞井泉襟袂眷爱魁异来历柳泣花啼奈向南山寿挪蹭欧隅披写乾命青祥色别沙麓赏典省臣事功之学石投大海松畅他心天罗地网蜩鼹通函隤缺托褾旺相塕埲温瑜文章小大哥校贯写映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