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轻视礼法、追求旷达的作风。《世说新语·雅量》“ 王子猷 、 子敬 曾俱坐一室上” 刘孝标 注引《中兴书》:“ 徽之 , 羲之 第五子,卓犖不羈,欲为傲达。”
傲达(ào dá)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罕用于现代汉语,其核心含义指因地位显达或才能出众而表现出骄傲自负的态度。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解析其详细释义及来源依据:
因显贵而骄傲
指人因身居高位、声名显赫或事业通达后产生傲慢心态。
单字拆解:
组合义:因“达”而生“傲”,强调因成功或权势滋生的自负心理。
恃才傲物
延伸指因才华超群而轻视他人,常见于古典文献中对文人名士的描写。
示例:如《世说新语》中“嵇康风姿特秀,傲达不羁”,形容其才高性傲、不拘礼法。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收录“傲达”词条,释义为:“骄傲放纵;因显达而傲慢。”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6卷,第1583页。
(注:因该词典无公开电子版链接,此处标注纸质版来源。)
《辞源》(修订本)
释“傲”为“倨傲”,引《庄子·渔父》“夫子犹有倨傲之容”;释“达”为“显贵”,引《孟子·尽心上》“达则兼善天下”。
来源: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332页、第3071页。
《晋书·王濛传》:
“濛性傲达,不拘细行。”
(译:王濛性格傲慢放纵,不注重生活小节。)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1974年版,卷九十三。
《颜氏家训·文章》:
“嵇康凌物傲达,故不免于祸。”
(译:嵇康轻慢他人、恃才傲物,因此招致灾祸。)
来源:中华书局《颜氏家训译注》,1993年版,第237页。
“傲达”属古汉语复合词,强调因显贵或才高滋生的傲慢心态,需依托典籍理解其文化内涵。现代使用需谨慎,避免误用为褒义词。
“傲达”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细微差异,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指轻视礼法、追求旷达的作风。这一解释源自《世说新语》中的典故,例如南朝宋刘义庆记载王徽之(王羲之第五子)时提到:“徽之卓荦不羁,欲为傲达”,形容他不拘礼法、性格洒脱。
部分现代词典补充为形容人自负、傲慢、不肯屈服,强调性格中的自视甚高与倔强态度。例如《查字典》将其定义为“自以为是,不愿屈服于他人”。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世说新语》相关注释。
便赖比竹乘凌车无退表鸱鸢椿皮出幸打鑔道谊大自在點首琱盘遏阳放虎自卫风窦负甲刚肠嫉恶港湾关鏁红旗哗怒花毯奖誉金牌九重天寄象抗拟空造靓糚流平娘儿爱俏,鸨儿爱钞贫微跄地乾象历七八下里旗旛穹冥柔祇鋭翰三独坐扫涤绳坠申列私独司怪丝竹管弦随意一瞥塘泥剃面外繇晚就文服五房无量塔吴赵下马看花想望小辩西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