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官出缺,由他官暂代其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四回:“藩臺早就有心给 继之 一个署缺。” 李劼人 《大6*波》第一部第一章:“﹝ 葛寰中 ﹞花了一笔不小的钻营费,钻得一封 振贝子 的八行,盘算回 川 之后,就不署缺,也可得到一桩阔差事。”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署缺汉语 快速查询。
“署缺”是古代官制中的术语,指官员职位空缺时由他人暂代的情况。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署缺指原本的官职出现空缺(如官员离职、调动等),由其他官员暂时代理该职位。这一做法常见于清代官制,属于临时性职务安排。
历史背景与使用场景
与“实缺”的区别
相关术语
总结来看,“署缺”是古代官制中应对职位空缺的临时解决方案,体现了官员任命的权宜性和层级管理逻辑。如需进一步了解清代官制,可参考《清史稿》或相关历史文献。
《署缺》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意思是“尚缺,尚未填上”。用于形容文件、文件上的空缺或尚未过目的部分。
《署缺》由“署”和“缺”两个字组成。
“署”的部首是“缶”,总笔画数为11。
“缺”的部首是“缶”,总笔画数为9。
《署缺》最早出现在古代文书、文件中,用以表示尚待填写的内容。
《署缺》的繁体字为《書缺》。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有些汉字会出现不同的字形,包括结构、笔画的数量和顺序等方面。对于《署缺》这个词,其古时候的写法可能会有所变化。
1. 这份文件上有一个署缺,需要找负责人补充。
2. 请您先将姓名和联系方式填写在这个署缺位置。
1. 署名:指在文件、合同等上面签字确认身份。
2. 缺点:指事物或个人所存在的不足或不完善之处。
待填、待完备、待补充。
已填、已完备、已补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