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芭篱 ”。
"芭黎"是汉字文化圈对法国首都"Paris"的早期音译形式,其词源及释义可追溯至以下权威来源:
一、词源考据 据《汉语外来词词典》(商务印书馆,1984)记载,该译名形成于19世纪中法文化交流初期,采用"芭"对应法语音节/pa/,"黎"对应/ʁi/,整体发音更接近法语原词发音。这种译法比现代通行的"巴黎"更贴近法语原始读音,常见于清末民初的外交文书与游记文献。
二、历史沿革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海国图志》(魏源,1843年初版)第37卷中,明确使用"芭黎"指代法国都城,并标注"西洋人称其都城曰芭黎,王居在焉"。同时期日本兰学家大槻玄泽在《兰学阶梯》(1788)中亦采用相同汉字表记,印证了该译名在东亚汉字圈的共同使用现象。
三、文化关联 故宫博物院藏清宫档案显示,光绪年间中法建交文书中"芭黎"与"巴黎"两种写法并存,直至1912年教育部颁布《外国地名汉字译写通则》后,"巴黎"才被确立为规范译名。这一演变过程在《近现代汉语辞源》(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中有详细考述。
“芭黎”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存在不同解释,需结合语境和来源综合理解:
障隔物(常见解释)
指用竹条或木条编织成的篱笆类物品,用于隔离或围挡。例如《史记》中提到的“芭黎即织木葺为苇篱也”,江南地区称苇篱为“芭篱”。
同义词:芭篱、篱笆。
形容女性容貌(引申义)
部分资料提到“芭黎”是由“芭蕾舞”和“巴黎”组合而成的成语,形容女性娇柔美丽。但此解释较少见于权威古籍,可能为现代引申或误传。
建议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释义,若涉及古文,优先参考“障隔物”的解释。
谙达白花悲欢离合边事碧潋炳烛程督洞朗罚金丰城狱蜂舞梗泪觥政珪册瑰英痕挞鸿休呼雉呵卢结裹矜饬精奥颈圈径行尽如人意金钲绝食老王卖瓜敛屦廉勤黎母国灵羊埋蛇慢物密茫茫睦忍拿捏南口内苑判文迫速棋仙呿嗋入彀萨埵烧残省然升堂拜母尸素朔食私违唐巾陶砚外逃稳获抆饰五曹无华午酒小戾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