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木槵子 ”。
“木槵”是一个具有植物学与宗教文化双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木槵指一种高大乔木,枝叶类似椿树,果实和树皮可制作清洁药皂(因其去污功能类似肥皂)。其果核圆润坚硬,呈黑色,被称为“油珠子”“菩提子”或“无患子”,常用于制作佛珠。
实用价值
果实和树皮在古代被用作天然清洁剂,明代《本草纲目》记载其药用价值,称其可“去垢、解毒”。
佛教起源
根据《木槵子经》记载,佛陀曾教导波流离王以木槵子制作佛珠,用于持念佛号以消除烦恼,这是佛珠最早的宗教用途。经文提到:“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随。”
象征与传播
木槵子佛珠在唐代随佛教经典翻译广泛传播,成为僧俗通用的修行工具。敦煌莫高窟的弥勒菩萨造像中可见其早期宗教应用。
在古籍中,“木槵”有时直接指代其果核或果实,例如《法苑珠林》等文献中描述其为持诵记数的载体。
木槵既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植物,也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象征符号。
《木槵》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指树木的形状。
《木槵》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木,包含总共9笔。
《木槵》这个词的来源较为复杂,古代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可以推测《木槵》是古人根据槵木的树形特征创造出来的字词。
《木槵》的繁体字为「木槵」。
古代汉字《木槵》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差异,具体古代汉字写法需要进一步研究。
1. 整个花园中,那株细长挺拔的木槵极具观赏价值。
2. 在绘画中,画家常常使用木槵的形象来表达自然界的生命力。
木材、木屋、木偶、槵木、木蜂。
树木、木树、树木、木本。
花草、灌木、草木、绿色。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