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言细小;隐约细微。《大戴礼记·文王官人》:“微忽之言,久而可復,幽间之行,独而不克,行其亡如其存,曰顺信者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官制象天》:“人之与天,多此类者,而皆微忽,不可不察也。” 清 方苞 《读<仪礼>》:“乃使戔戔於登降进反之仪,服物采色之辨,而相较於微忽之间,不亦末乎!”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一:“那黎明后清明爽健的劳作之歌,还依稀微忽。”
“微忽”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wēi hū,其核心含义是极言细小、隐约细微,常用于描述极其微小或不易察觉的事物。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解释:
基本定义
指事物极其微小或模糊不清的状态,强调难以察觉的细微程度。例如《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提到“微忽之言”,即指细微的言论;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则用“微忽”形容人与天之间微妙的关系。
近义词与用法
与“细微”“渺小”“隐约”等词义相近,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如清代方苞《读<仪礼>》中“较於微忽之间”,即指在极小的差异间比较。
古代文献
常见于典籍,如《大戴礼记》和《春秋繁露》,多用于哲学或伦理讨论,强调对细节的重视。
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在文学创作中可增强文言的韵味。例如:“流萤初如灰烬微,忽作秋星繁”(引用诗句),通过“微忽”描绘萤火虫光芒的细微变化。
若需进一步了解,可查看《汉典》词条 或《沪江在线词典》的详细释义。
《微忽》是一个形容词词语,意思是微小而短暂的、易忽略的。它通常用来形容某种事物的细微差别或极短暂的事件。
《微忽》的字典部首是“心”字,它由4个笔画组成。
《微忽》这个词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孟子·尽心上》:“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飞龙之所冥也。然而吾尝蹈而不至者,有为者也,虽欲行之者,希声而至。——微尘不足以接其须,形随而去者,迟疑而后有者也。”其中,“微尘”和“微忽”具有相近的意义。
《微忽》的繁体字为「微忽」,与简体字形式相同。
在古代,写作《微忽》的汉字形式可能有一些变化。然而,在现代汉字书写中,我们使用的简化字形式与古代写法大致相同。
1. 尽管经历了一次微忽的失败,他仍然坚持不懈地努力。
2. 时间匆匆,人们往往忽略了生活中的微忽瞬间。
微小、微弱、微笑、微观、忽视、忽然、忽略、忽悠。
微小、瞬间、短暂、渺小。
重要、长久、显著、明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