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作“爽然自失”。形容茫无主见,无所适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论》:“又怪 屈原 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明 李东阳 《寿祭酒罗先生七十诗序》:“诸同年闻之,盖爽然自失也。”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陈宝祠》:“ 阳 爽然若失,徘徊四顾。” 鲁迅 《朝花夕拾·琐记》:“毕业,自然大家都盼望的,但一到毕业,却又有些爽然若失。”
“爽然若失”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该成语通过“爽然”与“若失”的叠加,生动刻画了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落差与无措感,兼具文学表现力和情感深度。使用时需结合语境,避免误用为积极情绪的表达。
《爽然若失》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人感到非常惊讶或失望,甚至一度迷失方向。通常用来形容遇到突发事件或意外事件时的心情反应。
《爽然若失》的拆分部首是火(huǒ)和目(mù),分别出现在左右两个字。
按照传统的汉字结构,拆分为:火字旁(左边)+目字旁(右边),每个字共计10个笔画。
《爽然若失》最早出自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贺新郎·娇女初嫁时》词中:"讵料今宵风雪,倏忽爽然如失"。后来逐渐被引申为一个成语。
《爽然若失》的繁体写法为「爽然若失」。
根据历史记录,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古代的写法将字的形状分解成更多的部分,构造更加复杂。以《爽然若失》为例,它的古代写法如下:
爽:
⿸舟品舛(上部为舟,下部为品和舛)
然:
⿰灬 ⿲犬大(犬字旁中间是一个大字旁)
若:
⿰⻀⿱艹又(又字旁和草字头)
失:
⿱冫丿⿸
禸(禾字旁)
千(丿在禾字旁上方)
弋(八字旁)
这种古代写法给汉字增添了一种古朴而独特的韵味。
他对自己的考试成绩感到非常爽然若失。
当得知自己被解雇的消息时,他的表情顿时爽然若失。
这场比赛的最后一刻,球队突然丢失了胜利,大家都感到爽然若失。
组词:爽心悦目、爽朗、爽快、爽气、爽利
近义词:吃惊、惊讶、惊奇、失望、困惑
反义词:坚定、镇定、泰然、欣喜、满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