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吴音的意思、吴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吴音的解释

[dialect of Wu district] 指吴语,吴方言

醉里吴音相媚好。——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详细解释

(1). 吴 地的语音; 吴 语。《宋书·顾琛传》:“先是, 宋 世 江 东贵达者, 会稽 孔季恭 、 季恭 子 灵符 、 吴兴 丘渊之 及 琛 , 吴 音不变。” 唐 顾况 《南归》诗:“乡关殊可望,渐渐入 吴 音。” 陶牧 《季夏忆吴门景物寄内》诗:“愁边节物知难遣,别久 吴 音渐欲忘。”

(2). 吴 地的音乐。 宋 范成大 《吴郡志·风俗》:“ 吴 音,清乐也,乃古之遗音。唐初古曲渐缺,管絃之曲多讹失,与 吴 音转远。” 清 曹寅 《高鹤修琴友索赠时寓僧楼即事戏之》诗:“雅识 吴 音妙,微风縹緲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吴音"是汉语方言学和音韵学中的专业术语,具有以下三层含义:

一、语言学概念 吴音指中国吴语地区(今江浙沪一带)使用的方言音系。该概念最早见于隋代陆法言《切韵》序,称"吴音乖舛,不侔中州"。《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21年修订版)将其定义为"古代吴地的语音,现代江浙一带的方言音"。

二、汉字文化圈术语 在日语汉字音读体系中,吴音特指公元5-6世纪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江南汉语读音。《日本汉字音研究》(东京大学出版社,2019)指出,吴音保留中古汉语浊声母特征,如"人"读作「にん」(nin),与唐宋时期传入的"汉音"形成音系对照。

三、地域文化载体 吴音承载着吴文化区的语言特征,《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记录其典型语音特征包括:保留中古全浊声母、平仄声调分化细腻、存在入声韵尾[-ʔ]等。例如"白"读作[bɑʔ],"石"读作[zɑʔ],这种发音规律在苏州评弹、越剧等非遗艺术形式中得到完整保存。

网络扩展解释

吴音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定义
    吴音指吴地的方言,即吴语(也称江南话、江东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其名称源自古代吴越地区,最早可追溯至周朝,拥有三千多年历史。

  2. 分布与特点
    通行于中国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角及安徽南部部分地区,使用人口近一亿。代表方言为苏州话和上海话,语音特点包括保留古汉语浊音声母、声调丰富等。

  3. 文学与历史引用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醉里吴音相媚好”即描述吴语的柔美。唐代顾况、宋代范成大等诗人也多次提及吴音,体现其文化影响力。

  4. 延伸含义
    少数文献中,“吴音”也指吴地音乐(如宋代范成大记载),但此用法较罕见,主流仍指方言。

吴音不仅是语言学概念,更承载了吴越地区的文化脉络。若需进一步了解其语音体系或现代发展,可参考方言研究专著或地方志。

别人正在浏览...

搬逗保国安民庇卫毖重不伏手采茨鄽阓朝要侈恩席宠迟疑顾望词族悴劣大兵德茂颠怪敦琢贩竖奉粟分母古峭红白大礼画跋讙笑江西诗派谏诤缴凭假托揭局经实今文经酒战计偕蠲振开利除害零吃卢纶轮厂慢肆冒綳冒越没空生有泥名失实佩章普度大会前度铅虎清滑情趣横生入己绳检升没受宠若惊双斧伐孤树堂头逃俗玩怠携掣撷华夕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