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语本《左传·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 晋 人角之,诸戎掎之,与 晋 掊之。” 孔颖达 疏:“角之谓执其角也;掎之言戾其足也。”《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掎角此寇,正在今日。” 唐 陈子昂 《上西蕃边州安危事》:“今欲掎角亡叛,雄将边疆,惟倚 金山 诸蕃,共为形势。”
(2).谓分兵互相呼应。《旧唐书·德宗纪下》:“宜令诸道各出师徒,掎角齐进。”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书光显寺战事》:“当是时,先 修亲王 屯 归化城 , 顺承郡王 屯 贺兰山 ,互相掎角。”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十六章:“那天从 松山 和 乳峰山 两处撤退时,留下了几千人马和十几门大炮在几座营寨中,以便与 松山城 互为掎角,抗击 清 兵。”
(3).偏斜,不正相对。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桑柘》:“栽后二年,慎勿採、沐。大如臂许,正月中移之。率十步一树,正欲小掎角,不用正相当。”
“掎角”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殊军事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作战时军队分兵两处,形成相互配合、牵制敌人的战术布局。从词源结构分析,“掎”原指拖住腿部的动作(《说文解字》释为“偏引也”),而“角”则象征兽类用于攻击的犄角,二字组合后衍生出协同制敌的抽象含义。
在权威词典中的释义呈现两个维度:
该词在现代语境中仍具生命力,常见于历史研究领域描述古代战争策略,亦被军事理论著作援引为经典协同战术案例。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部分文献中“掎角”会写作“犄角”,二者属异形词关系,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推荐使用“掎角”作为规范词形。
“掎角”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ǐ jiǎo(注意不是“jī jiǎo”),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掎角之势”出自《左传》,后成为经典战术术语,指通过分散兵力形成夹击或牵制,增强战场主动权。
哵哥拜请白汤背篓笨鸟先飞本相毕露鼻风脖领子骋辔承颜辞源颠偾钓鳌竿琱璚地核低颡阿时耕耒革邪反正孤垒骨头骨脑闳肆洪纤怳然将门无犬子骄乐焦炎借契急风暴雨吉卦静碧救度捆缚类帖联体另眼看戏赁钱栗鼠柳麻子乱杂罗茵虑恐面雪逆睹排奡趋趋沙模儿铜钱赡藻实打实试岗説载棠梨宫痰火听重头颅土长根生往略物役消化道羲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