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语本《左传·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 晋 人角之,诸戎掎之,与 晋 掊之。” 孔颖达 疏:“角之谓执其角也;掎之言戾其足也。”《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掎角此寇,正在今日。” 唐 陈子昂 《上西蕃边州安危事》:“今欲掎角亡叛,雄将边疆,惟倚 金山 诸蕃,共为形势。”
(2).谓分兵互相呼应。《旧唐书·德宗纪下》:“宜令诸道各出师徒,掎角齐进。”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书光显寺战事》:“当是时,先 修亲王 屯 归化城 , 顺承郡王 屯 贺兰山 ,互相掎角。”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十六章:“那天从 松山 和 乳峰山 两处撤退时,留下了几千人马和十几门大炮在几座营寨中,以便与 松山城 互为掎角,抗击 清 兵。”
(3).偏斜,不正相对。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桑柘》:“栽后二年,慎勿採、沐。大如臂许,正月中移之。率十步一树,正欲小掎角,不用正相当。”
“掎角”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ǐ jiǎo(注意不是“jī jiǎo”),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掎角之势”出自《左传》,后成为经典战术术语,指通过分散兵力形成夹击或牵制,增强战场主动权。
掎角是一个由中文拼音组成的词语,其意思是指在纠缠的争斗中,利用一方对另一方的注意力分散,从而占据有利地位或者获取利益。
掎角的部首是手(扌)和卩,从左到右的笔画依次是4画和4画。
据考证,掎角最早出现在《左传》这部古籍中,其意思是“挤破、弄歪、扭伤”。而后,在《汉书》中,掎角进一步演变为战略上的一个术语,表示在战场上从侧翼或尾部攻击敌人。
掎角在繁体中写作「掎角」。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掎角的写法为「掎角」。
1. 他巧妙地掎角,成功地使对手分心,然后取得胜利。
2. 在商场的竞争中,我们需要掎角对手,才能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
掎角没有常用的相关组词。
1. 借助: 意思是指利用某种手段或情况来获取一定的利益。
2. 利用: 意思是指利用某种资源或条件来达到某种目的。
正面: 意思是指从前方直面问题或挑战。
正面正视问题不回避,是与掎角相对的一种态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