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袒护、庇护。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六:“古人是则曰是,非则曰非,明白正直,曾何回护。”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非民风》:“上下不相回护,甲第不相朋党。”《西湖佳话·南屏醉迹》:“长老道:‘ 济公 应承了,必有个主意,他怎好骗我?今睡不起,想是多吃几杯,且待他醒来,再作道理。’监寺见长老回护,不敢再言。” 叶圣陶 《这也是一个人》:“隔几天,她父亲来了,是她公公叫他来的……但是她仗着主母的回护,没有跟她父亲同走。”
(2).指辩护。 元 杨梓 《豫让吞炭》第一折:“你倒来替他回护。触恼我心。”《金6*瓶6*梅词话》第五八回:“你进去对她妈説,教他快收拾一答儿来,俺就与你,替他回护两句言语儿,爹就罢了。” 清 龚自珍 《最录禅源诸诠》:“有议之者乎? 有明 天台 宗 藕益大师 於所著《閲藏知津》中,摘其名句而致詰之,所詰良是,无可回护者。”
(3).回避,避忌。《明史·刘翊传》:“ 翊 性疎直,自以宫僚旧臣,遇事无所回护。”
(1).匡护,救助保护。 唐 无名氏 《炀帝开河记》:“既达 睢阳 界,有濠寨使 陈伯恭 言:此河道若取直路,径穿透 睢阳 城,如要迴护,即取令旨。 叔谋 怒其言迴护,令推出腰斩。”
(2).回环保护。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闽游日记前》:“抵其麓,一尾横曳,迴护洞门。” 郭沫若 《卓文君》第二景:“厅之前面、右翼、背面右三分之二,均有广廊回护。”
(3).庇护;袒护。《英烈传》第四八回:“那人叫声:‘多谢迴护,明日店中相谢。’”《官场现形记》第四八回:“倘若大人再要迴护他三人,将来一定两败俱伤,於大人反为无益。” 叶圣陶 《一个小浪花》:“老太太下不来判断,只是依照老6*习惯回护她的儿子。”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回护汉语 快速查询。
回护(huí hù)是现代汉语中具有特定语义指向的动词,其核心含义为“袒护、偏袒”,常用于描述对错误或不当行为的包庇行为。以下从权威词典及语言研究角度分层解析:
基本释义与词性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回护指“对错误的人或事进行偏袒,使其免受批评或惩罚”。该词属中性偏贬义词,多用于人际交往或公共事件中,强调主观的维护行为。
语义溯源与演变
该词最早见于宋代文献,《宋史·王存传》中“回护法令”指向对规则的维护,属中性用法;至明清时期,《醒世恒言》等白话小说中逐渐衍生出“包庇过错”的贬义色彩。现代语义聚焦于“非公正的偏袒”,如《汉语大词典》强调其“掩盖真相、护短”的负面性。
典型用法与语境
近义与反义词辨析
参考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罗竹风.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许少峰. 近代汉语大词典. 中华书局, 2008.
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 商务印书馆, 2015.
李行健.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
“回护”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袒护、庇护,通常指在他人有过错时进行包庇或偏袒。以下为详细解释:
袒护/庇护
辩护
回避/避忌
“回护”在古今语境中均带有主观偏向性,需根据上下文判断是中性描述(如保护)还是贬义(如包庇)。其丰富含义体现了汉语词汇的历史演变和语境灵活性。
霭空昂头阔步百叶仙人悲桡比肩不愧不作草垡触氏琮玺撺顿电磁学点注刁民分耗淈没格河东性回移胡食箭筹经编惊堂木津渠酒瓿劳问垒陈连楹灵府论列捋虎须炉子梅实莫络屏慑千差万错牵留棋谱秋华泉华拳跽区里驱马上仓矢量世态双珠水凌凌水苏索用太平翁翁炭画逃灾避难铜斗儿家私通险畅机托公报私托养玮器文兽无厓舞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