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均徭的意思、均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均徭的解释

(1). 明 代三大徭役(里甲、杂泛、均徭)之一。按民户丁粮之多寡派充的各种经常性杂役。参阅《明史·食货志二》。

(2). 清 代徭役制度。初为征力役,后改为征银助役,继复摊征于地粮,称为“均徭银”。参阅《清会典·户部六·尚书侍郎执掌》。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均徭是中国明清时期的一种徭役制度,其核心是通过户等和人丁情况分配杂役,以实现相对公平的差役承担。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均徭是明代三大徭役之一(与里甲、杂泛并列),主要针对地方官府所需的杂役,如衙门差使、运输等。其特点是按民户的“丁粮多寡”(即人口和土地)派充,属于经常性杂役。

二、历史沿革

  1. 起源:正统元年(1436年),江西佥事夏时参考知州柯暹的《均徭册式》创行此法,旨在解决里长徇私导致徭役不均的问题。
  2. 推行:初期在江西试行,景泰元年(1450年)后逐渐推广,至弘治元年(1488年)明令全国编审均徭。

三、实施内容

四、清代演变

清代初期沿用均徭制,但逐渐从力役转为征银助役,最终将银两摊入地粮征收,称为“均徭银”。

五、制度意义

均徭法通过规范化编审减轻了底层负担,但后期仍因官僚腐败出现新的不均。其“摊丁入亩”思路为清代赋役改革(如“一条鞭法”)提供了借鉴。

如需进一步了解推行细节或赋税关联,可参考《明史·食货志》和《清会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均徭》的意思

《均徭》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意思是平均分摊负担或费用。在古代社会,徭役是指安排人民负担劳动或交费用的制度,均徭则表示将这个负担分摊给每个人,使负担更加公平合理。

拆分部首和笔画

《均徭》的拆分部首为土和彳。土是指土地,彳是指行走。它的总笔画数为9,由于有部首,它的部首笔画数为1。

来源与繁体

《均徭》的来源比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策·齐策四》:“欲民之众,莫若高论。《均徭》寡人之所任也。”后来,这个词逐渐广泛使用。它的繁体字为「均徭」,除了在简体汉字中使用外,在繁体汉字中也能看到它。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候的中国有很多不同的汉字写法,包括《均徭》这个词。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均徭」的拆字方式是「土彳二」,而且两个字之间没有空隙。这种写法有其独特的美感,体现了当时的书法风格。

例句

1. 各地政府根据人口数量来进行《均徭》,以确保每个人的负担相对均衡。

2. 在古代社会,实行《均徭》制度能够减轻一部分人的压力,增加社会的稳定性。

组词

1. 均等:意思是平均的、相同的。

2. 徭役:指古代国家强制民众劳动或纳贡的制度。

3. 均衡:意思是平衡的、协调的。

4. 公平:指对待每个人或事物都平等、合理。

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平均、均摊、分摊

反义词:不均、不公、不平

别人正在浏览...

白舆素车白劄子板楯蛮班历八字逼压偿创畅想城河忉利天殿舍奠享風靡一世福禄感恩节格尺光落落害饥鸿河胡蜂活报剧降袭惊鵩鸟救施镌磨刻己浪传拉朽钌辔临危不苟俪然流苹孪子囡囡尿道炎弄精魂匹夫庶妇乾浄地乾呕钱镪敲榨勒索窃吹衾材曲言三围散逐上宅沈香色势利水旦水晶钉熟语棠树推诚置腹图腾无颜落色乌云相矜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