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徭的意思、均徭的详细解释
均徭的解释
(1). 明 代三大徭役(里甲、杂泛、均徭)之一。按民户丁粮之多寡派充的各种经常性杂役。参阅《明史·食货志二》。
(2). 清 代徭役制度。初为征力役,后改为征银助役,继复摊征于地粮,称为“均徭银”。参阅《清会典·户部六·尚书侍郎执掌》。
词语分解
- 均的解释 均 ū 平,匀,引申为调和:均衡。势均力敌。平均。 皆,都,老少均安。 中国汉代计量单位,一均等于二千五百石。 古同“韵”,和谐的声音。 〔均钟〕古代乐器。 古同“钧”,造瓦器的转轮。 笔画数:;
- 徭的解释 徭 á 古代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徭役。 笔画数:; 部首:彳;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均徭是中国明代中期推行的一项重要赋役制度改革,其核心含义是将部分徭役折合成银两征收,并力求实现负担的相对均平化。该制度旨在解决此前徭役征发不均、扰民过甚的问题,是明代赋役制度从“力役”向“货币税”过渡的关键环节。其详细释义可从以下角度理解:
-
字义与制度本义:
- “均”:指均平、均衡。强调改革的目标是尽可能公平地分摊徭役负担,改变此前因户等划分不合理、官吏舞弊等造成的徭役轻重悬殊现象。
- “徭”:指徭役,即古代百姓需无偿为国家承担的力役(如修河、筑城、运粮、充当官府杂役等)和部分实物贡献。
- “均徭”合称:特指明代弘治至万历年间,在整顿里甲正役之外,对地方官府经常性差役(如皂隶、狱卒、库子、门子、马夫、驿夫等)进行改革而形成的制度。其核心是将这些差役按户等(丁、产)高低编派,并将其中一部分折征银两(称为“银差”),另一部分仍需亲身应役(称为“力差”),力求负担相对均平。
-
制度运作与特点:
- 编审依据:以里甲为单位,根据人丁和田产多寡重新核定户等(通常分为上、中、下三等或更多等级),作为派役的基础。这比之前主要依据丁口编派更注重财产因素,相对合理。
- 折银征收(银差):将部分徭役项目(如官府的部分杂役、贡物等)固定折算为银两,按户等征收。这是“均徭法”最具进步性的特点,反映了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劳役制向雇佣制的转变。
- 亲身应役(力差):部分徭役仍需民户亲自或雇人承担。但编派时也力求按户等高低分派轻重不同的力差。
- 轮役周期:与里甲正役十年一轮不同,均徭通常五年或三年编审一次,每年轮当部分役目。
- 目标:旨在实现“役因田制,赋均役平”,即根据田产定徭役,使赋税和徭役负担都相对均衡。
-
历史演变与意义:
- 均徭法在正统年间(1436-1449)部分地区已现雏形,后经地方官员(如江西巡抚夏时)推广,在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逐渐成为全国性制度,并在嘉靖、万历年间继续推行和完善 。
- 它是明代继“里甲正役”之后对地方性徭役的重大改革,是后来“一条鞭法” 将大部分徭役并入田赋折银征收的直接前奏和重要组成部分 。
- 其历史意义在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徭役负担(因更重视田产),减少了官吏随意摊派的弊端;推动了劳役货币化进程,适应了社会经济变化;为赋役制度的彻底货币化改革(一条鞭法)奠定了基础。
-
局限性:
- 在实施过程中,“户等”的评定仍可能不公,胥吏上下其手的情况难以杜绝。
- “力差”的存在依然给应役者带来负担和困扰。
- 随着时间推移,各种加派、私征仍会出现,未能完全实现“均平”的理想目标。
参考来源:
- 中国历史研究院. (2023). 《明代赋役制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章节:第三章第二节 均徭法的推行与演变)
- 梁方仲. (2008).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中华书局. (相关统计表及注释)
- 王毓铨. (2009). 《明代的军屯》. 中华书局. (附录涉及明代徭役制度变迁)
- 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 (检索关键词:均徭、明会典·户役). [可在线查阅《明会典》相关卷目]
网络扩展解释
均徭是中国明清时期的一种徭役制度,其核心是通过户等和人丁情况分配杂役,以实现相对公平的差役承担。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均徭是明代三大徭役之一(与里甲、杂泛并列),主要针对地方官府所需的杂役,如衙门差使、运输等。其特点是按民户的“丁粮多寡”(即人口和土地)派充,属于经常性杂役。
二、历史沿革
- 起源:正统元年(1436年),江西佥事夏时参考知州柯暹的《均徭册式》创行此法,旨在解决里长徇私导致徭役不均的问题。
- 推行:初期在江西试行,景泰元年(1450年)后逐渐推广,至弘治元年(1488年)明令全国编审均徭。
三、实施内容
- 派役依据:根据户等(分上、中、下三等)和人丁、田产情况分配差役。
- 差役范围:包括地方衙门的日常杂役(如皂隶、狱卒)及劳役折价(如运输费用)。
- 豁免对象:贫困下户或逃亡人户可免役。
四、清代演变
清代初期沿用均徭制,但逐渐从力役转为征银助役,最终将银两摊入地粮征收,称为“均徭银”。
五、制度意义
均徭法通过规范化编审减轻了底层负担,但后期仍因官僚腐败出现新的不均。其“摊丁入亩”思路为清代赋役改革(如“一条鞭法”)提供了借鉴。
如需进一步了解推行细节或赋税关联,可参考《明史·食货志》和《清会典》。
别人正在浏览...
白合百兽长步玄斗惨绝彻天愁戚戚丛凑点金作铁殿撰调运翁二功返炤飞蝱棼错负挟滚球鸿篇巨着红丸案回塘虎头公贱恶建军劫道虀臼经风雨见世面警徼进飨灸刺蠲理开解鲲鲠毛厠没水硇砂齧雪琵琶胡语侨寄琦行羣神仁隐三殿桑琅琅三柱省审施措十二时盘时士失算守折韬声匿迹稊秕通挪陀陀外部联系罔道瓦片蚊负雾塞弦节下学上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