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捣姜椒等辛辣食品用的器具。《东观汉记·逢萌传》:“ 萌 素明阴阳,知 莽 将败,乃首戴虀臼,哭於市曰:‘辛乎!辛乎!’”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有洼当后壁之半,外耸石片,中刓如虀臼,以手摸之,内圆而底平,乃天成贮泉之器也。”
(2).“辞”字之隐语。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捷悟》:“ 魏武 尝过 曹娥碑 下, 杨脩 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字, 魏武 谓 脩 曰:‘解不?’…… 脩 曰:‘黄绢,色丝也,於字为絶;幼妇,少女也,於字为妙;外孙,女子也,於字为好;虀臼,受辛也,於字为辤,所谓“絶妙好辤”也。’”虀同虀,辤同辞。后因以称极好的文词。 宋 辛弃疾 《沁园春·城中诸公载酒入山遂破戒一醉再用韵》词:“更 高阳 入謁,都称虀臼,杜康初筮,正是云雷。”
虀臼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常用于描述一种传统的捣碎工具。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词汇:虀臼
虀臼起源于中国古代,是厨房或药房中常见的器具。它主要用于将硬质材料如草药、香料或粮食捣成粉末或糊状,便于后续使用。在古文献中,虀臼常与“杵”配套出现,形成“杵臼”组合,体现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中药制备中,虀臼用于研磨药材以提取有效成分;在饮食文化中,则用于制作调味料。词汇本身带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工艺和日常生活智慧。
“虀臼”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虀臼(jī jiù)指捣碎姜、椒等辛辣食物的石制或木制器具。例如宋代辛弃疾在《沁园春·杯汝知乎》中提到的“虀臼”,即指此类实用工具。
在《世说新语·捷悟》中记载了一个经典字谜:曹操与杨修途经曹娥碑,碑背题有“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字。杨修解谜时指出,“虀臼”拆解为“受辛”(因臼用于承受辛辣食材),合起来即“辤”(“辞”的异体字),故虀臼隐指“辞”。此故事成为“绝妙好辞”典故的来源。
若需进一步了解成语(如“色丝虀臼”)或历史背景,可参考、等来源。
安时处顺变率贬膳逼同播生昌阳蝉鸣稻晨明传示翠旃蹛嵲顶梁骨定身诀儿女丑恶识防空壕反供坊肆烦燠菲食薄衣狗口里生不出象牙闬闳寒难寒嗽核理厚往薄来浑浑沉沉蠖屈不伸嫁奁奸爲湔濯桀纣尽心知性巨奸狂流刳刀暌乖缭纠流言丽刑名声过实廿四堆凝练怒行确诊人民群众山砌首面谁谁铁厂恸恨外邪僞怠未可吴笺武进五袴五色泥遐迩着闻蟹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