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爵名。 晋武帝 封 羊祜 为 南城侯 ,置相,与郡公同,为郡侯之始。历代因之。 金 之郡侯位在郡王、国公、郡公之下。 元 与 金 同, 明 以后废。参阅《通典·职官十三》。
(2).一郡之长,知府。 闽 徐夤 《寄僧寓题》诗:“安眠静笑思何报,日夜焚修祝郡侯。”
“郡侯”是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多重含义的称谓,具体解释如下:
起源与演变
郡侯作为爵位始于晋代。晋武帝封羊祜为南城侯,并置国相,与郡公同级,成为郡侯制度的开端。金、元时期,郡侯的爵位等级位于郡王、国公、郡公之下,明代废除。
封国与世袭
两晋南朝时期,郡侯为实封爵位,拥有封国和食邑(数千至万户不等),并可世袭。封国内设“相”,职责相当于太守,管理地方事务。
郡侯也代指地方行政长官,如:
郡侯不仅是行政或爵位头衔,还代表显赫的社会地位和荣誉,常被视为地方显贵人物。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朝代的具体制度差异,可参考《通典·职官十三》等典籍。
郡侯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意指在古代中国的行政制度中,以郡为单位的高级官职。他是统领郡级行政区域的政府官员。
郡侯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郡(部首:邑,五画)和侯(部首:人,七画)。
郡侯一词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封建时期,具体的起源和由来已经无法考证。
在繁体字中,郡侯可以写成「郡候」。
在古代,郡侯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然而,现代书写系统中,通常使用「郡侯」来表示这个词语。
1. 他因为表现出众被封为郡侯。
2. 郡侯在行政区域内拥有重要的权力和责任。
郡守、郡县、郡治、侯爵、侯府、侯国。
郡守、太守、县令。
庶民、百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