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cuse;impeach]弹劾官吏的过恶
州司不敢弹纠,傅相不能匡辅。——《后汉书·史弼传》
亦作“ 弹糺 ”。 1.犹弹劾。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安守太定汝南胡伊》:“时公 袁隗 意亦非之,然不弹纠。自是之后,弥以滋甚。”《世说新语·自新》“ 处 遂改励” 刘孝标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 处 仕 晋 为御史中丞,多所弹糺。”《旧唐书·韦见素传》:“弹纠长吏,所至肃然。” 清 叶廷琯 《吹网录·三河县辽碑》:“摈斥制外,弹纠司扃,以断蠆毒之尾。”
(2).谓纠正。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九篇:“ 宋 元 以来,此説流传不絶,且广被民间,致劳学者弹纠,而实则仅出于 李公佐 假设之作而已。”
弹纠(tán jiū)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汇,主要含义为弹劾与纠正,特指对官吏过失的检举和整顿。以下是详细解析:
弹劾检举
指揭露官吏的失职或违法行为,多见于古代监察制度。如《后汉书·百官志》载刺史职责:“掌奉诏条察州,以六条问事,其二条便涉及‘弹纠贪浊’。”
来源:中华书局《后汉书》点校本。
纠正整顿
强调对错误行为的矫正,如《南齐书·刘祥传》提及:“弹纠不避权贵,肃正朝纲。”
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南齐书》校注本。
弹(tán):
本义为“弹劾”,《说文解字》释:“弹,劾也。从弓,单声。”引申为检举过失。
来源: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注》。
纠(jiū):
本义为“绳三合”,《说文》称:“纠,绳三合也。”后引申为“矫正”,如“纠偏”“纠谬”。
来源:同上。
二字复合后,强化了“揭露并修正”的双重动作,多用于吏治语境。
《三国志·魏书·鲍勋传》
“百僚严惮,罔不弹纠。”
注:描述鲍勋执法严明,百官皆惧其检举。
来源:中华书局《三国志》校勘本。
《宋书·蔡廓传》
“在职弹纠无所回避,豪右肃然。”
注:体现监察官不畏强权,整顿吏治。
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宋书》辑校本。
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
该词属文言遗存,今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论述,日常语境已被“检举”“问责”等替代。研究古代法制史、监察制度时需重点掌握。
注:以上文献来源可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www.nlc.cn)或专业古籍数据库(如国学大师网)检索原文。
“弹纠”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用于指代弹劾或检举官吏的过失或恶行。以下为详细解释:
“弹纠”指对官吏的过错或违法行为进行检举、弹劾,强调对官员的监督与问责。例如《后汉书·史弼传》中提到“州司不敢弹纠,傅相不能匡辅”,即指地方官员未能履行弹劾职责。其核心含义是揭露并纠正权力者的不当行为。
主要用于古文或历史研究,指代古代监察制度中的弹劾行为,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可借喻对权力滥用的监督。
“弹纠”是以检举、弹劾官吏为核心含义的文言词汇,强调对官员过恶的揭露与问责,历史文献用例丰富,现代语境中多用于学术讨论。
安内白珪不已柴告儳岩称羡瞋目搤腕代面当待点金作铁诋讼風竿丰功茂德高大上观机而作滚息寒青横冲直闯阖宗坏水回睇蕙畹秽墟会宴火冲冲监地嚼腭捶床及时性旧案旧儒谲异匡霸魁特率躁明知故犯募召能术牛耕拟象千金诺颀甫轻足敺捶荣阀软木画如鼓琴瑟若许三龟石绒矢跃石盏水羞熟橡胶四周围饕餮霞带项链小范老子哓呶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