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cuse;impeach]弹劾官吏的过恶
州司不敢弹纠,傅相不能匡辅。——《后汉书·史弼传》
亦作“ 弹糺 ”。 1.犹弹劾。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安守太定汝南胡伊》:“时公 袁隗 意亦非之,然不弹纠。自是之后,弥以滋甚。”《世说新语·自新》“ 处 遂改励” 刘孝标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 处 仕 晋 为御史中丞,多所弹糺。”《旧唐书·韦见素传》:“弹纠长吏,所至肃然。” 清 叶廷琯 《吹网录·三河县辽碑》:“摈斥制外,弹纠司扃,以断蠆毒之尾。”
(2).谓纠正。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九篇:“ 宋 元 以来,此説流传不絶,且广被民间,致劳学者弹纠,而实则仅出于 李公佐 假设之作而已。”
“弹纠”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用于指代弹劾或检举官吏的过失或恶行。以下为详细解释:
“弹纠”指对官吏的过错或违法行为进行检举、弹劾,强调对官员的监督与问责。例如《后汉书·史弼传》中提到“州司不敢弹纠,傅相不能匡辅”,即指地方官员未能履行弹劾职责。其核心含义是揭露并纠正权力者的不当行为。
主要用于古文或历史研究,指代古代监察制度中的弹劾行为,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可借喻对权力滥用的监督。
“弹纠”是以检举、弹劾官吏为核心含义的文言词汇,强调对官员过恶的揭露与问责,历史文献用例丰富,现代语境中多用于学术讨论。
弹纠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指批评和纠正别人的错误或不当行为。
弹纠的部首是手(扌)和纟。手是汉字的基本部首,表示与手有关的动作;纟是线的意思,表示与纠正有关的动作。
弹的笔画数为9画,纠的笔画数为8画。
弹纠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佛教经典,《法华经·方便品第二十一》中有一句“众生之缘各自声闻,随喜说法,摄受教化”,其中“摄受教化”的意思即为弹纠。
弹纠的繁体字为彈糾。
在古代,弹纠的字形与现代略有不同。其中弹的旧字形为彈,表示用弓射击;纠的旧字形为糾,表示纠正。
他经常弹纠同事的工作态度不端正。
弹痕、纠正、纠察、纠纷、纠缠。
责备、批评、指责。
表扬、称赞、赞许。
百请八咏楼采侯草架侪侣长于常制虫吃牙搊搜串联船舷踔远当红宕仆底事陡直笃近举远督军附封附火枸桹光曜鼓畅归说合错鹤上仙轰炮环生虎口狐凭鼠伏击鞭积坏金翼就第九曲辽朗论年棉蚜弥翼难民频于迫然青塞邛邮乳子身边世道试墨事行属托耸峻擡炮铁钎头香投影仪团粒退老托想涂炭无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