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抗论的意思、抗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抗论的解释

(1).立论。 汉 赵壹 《报皇甫规书》:“高可敷翫坟典,起发圣意;下则抗论当世,消弭时灾。”《陈书·孙瑒传》:“时 兴皇寺 朗法师 该通释典, 瑒 每造讲筵,时有抗论,法侣莫不倾心。”

(2).大声争论。 唐 无名氏 《玉泉子》:“ 淮南 节度使 王播 ,以钱十万贯赂遗恩倖,諫议大夫 独孤朗 、 张仲方 ……等十人,前一日诣 延英 抗论其事。” 宋 王巩 《闻见近录》:“既至, 文忠 抗论不屈。”

(3).相对晤谈。 清 刘大櫆 《程易田诗序》:“或抗论今时之务,注念生人之欣戚,慨然太息,相对而歌。”

(4).谓在言论上相抗衡。《晋书·孙盛传》:“于时 殷浩 擅名一时,与抗论者,惟 盛 而已。”

(5).抗议。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故西国之民,有被压制於政府者,必羣集抗论之,抵拒之。”参见“ 抗议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抗论”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后的详细解释:

一、核心含义

  1. 反驳错误言论
    指对错误的观点或言论进行坚决辩驳,强调立场对抗性。例如《后汉书》记载的“抗论当世,消弭时灾”。

二、扩展含义 2.立论与表达
指提出自己的观点或主张,如汉代赵壹的“抗论当世”即通过立论表达对时事的见解。 3.公开争论
表现为大声辩论或公开对抗言论,如唐代谏议大夫在朝堂上的激烈争议。 4.言论抗衡
指双方在思想或理论层面的对抗,如《晋书》中孙盛与殷浩的学术交锋。

三、其他用法

语源解析
“抗”本义为抵抗(《说文解字》释为“扞也”),引申为对抗;“论”指言论,组合后形成对抗性言论的语义场。

使用建议
该词多用于书面语境,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反驳”“立论”还是“争论”。若引用古文案例,建议标注具体文献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抗论的意思

《抗论》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意为抵抗或反驳某种观点或主张。在中国文化中,这个词常常用于讨论或辩论中,表示对立立场的表达。

抗论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抗论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手和言。手部表示手的形状,言部表示语言。

抗字的笔画数为7划,论字的笔画数为2划。

抗论的来源

《抗论》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哲学思想。在古代,人们经常通过辩论和讨论来探讨真理和解决问题。这个词语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用于描述人们辩论和反驳的行为。

抗论的繁体字

在繁体字中,抗论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仍然是「抗論」。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一些差异。抗字在古代的写法中,手部的形状更为丰富,像是一个手在抵抗的样子。论字的写法基本相同。

抗论的例句

1. 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抗论,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

2. 他用一系列事实和证据进行了有力的抗论,赢得了辩论的胜利。

抗论的组词

1. 抗议:反对某种做法或观点,表达异议。

2. 抗争:为了维护权益或实现目标而和他人或事物进行斗争。

抗论的近义词

1. 反驳:用证据或理由否定或驳斥别人的观点。

2. 争论:双方以言辞或证据为依据,就某个问题发表观点并争取胜利。

抗论的反义词

1. 赞同:同意某种观点或主张。

2. 接受:对某个观点或意见表示认可,不作反对。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