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气禀的意思、气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气禀的解释

见“ 气稟 ”。


亦作“ 气禀 ”。谓受之于气。《韩非子·解老》:“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无常操,是以死生气稟焉,万智斟酌焉,万事废兴焉。”后世用以指人生来就有的气质。《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 宋 朱熹 集注:“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明史·儒林传二·刘邦采》:“刮磨砥礪,以融气稟,絶外诱。”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太和》:“有生之后,虽气稟物欲相窒相梏,而克自修治,即可復健顺之性。”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顾民生多艰,是性日薄,洎夫今,乃仅能见诸古人之记録,与气稟未失之农人。”

亦作“ 气禀 ”。即饩廩。俸禄。 章炳麟 《秦政记》:“ 明 制贵其宗室孽子诸王,虽不与政柄,而公卿为伏謁;耳孙疏属,皆气稟於县官。”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气禀”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哲学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多个角度综合解释:

一、基本定义

气禀(拼音:qì bǐng)由“气”与“禀”组合而成,其中:

二、哲学与文化内涵

  1. 自然禀赋
    源自古代哲学中的“气论”,认为人的生命由天地之气构成,气禀决定了个体的自然特征,如外貌、体质等。例如《韩非子·解老》提到“死生气禀焉”,强调生死与气的禀受相关。

  2. 人性论中的角色
    朱熹等儒家学者将气禀与“理”结合,提出人因气禀不同而品性各异。例如“气有昏明厚薄”,导致善恶差异,但“理”(道德本性)是统一的。

  3. 与德性的关联
    在儒家心性之学中,气禀被视为自然生命的基础,而德性需通过后天修养超越气禀的限制(如王阳明心学中的讨论)。

三、使用场景

四、其他释义

少数文献中,“气禀”通“饩廪”(俸禄),但此用法较为罕见。

如需进一步探讨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如《韩非子》《论衡》等),可参考相关古籍或哲学研究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气禀

气禀是一个汉字词语,由“气”和“禀”两个字组成。它的意思是天生的气质、性情和品格。

下面对气禀的部首和笔画进行拆分:

气禀这个词的来源不太清楚,但可以推测是由古时候先民们观察和总结人的性格和气质而来的。

在繁体字中,气禀的写法和简体字一样。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例如“气”字在甲骨文中写作䒑,金文中写作气,篆文中写作气,隶书中写作戁。而“禀”字在甲骨文中写作禸,金文中写作禸,篆文中写作禸,隶书中写作,并。

以下是一些关于气禀的例句:

  1. 他有着高尚的气禀,总是以正直和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
  2. 这个人的气禀使他在领导岗位上很有威信。
  3. 他的气禀与他的外貌相称,给人一种自信和决断力的感觉。

一些与气禀相关的组词有气质、气度、气场等。

与气禀意义相近的词语有气质、性格等。

与气禀意义相反的词语有假仁假义、心机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