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山西的意思、山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山西的解释

[shanxi province] 中国华北地区的省,简称“晋”。旧以在太行山以西而得名。面积15.6万平方公里,人口2530万,省会太原。全省处于黄土高原上,煤炭储量占全国的1/3,铝、铜等亦丰。采煤,采铜、铝、钢铁,电力为该省工业的支柱。晋南为商品粮产区,铁路交通发达,总长有2千多公里

详细解释

(1).山的西坡。《尔雅·释山》:“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 邵晋涵 正义:“山西暮乃见日,故曰夕阳,山东朝乃见日,故曰朝阳。”

(2). 战国 、 秦 、 汉 时称 崤山 、 华山 以西地区。又称 关 西。《史记·太史公自序》:“ 萧何 填抚 山 西。” 张守节 正义:“谓 华山 之西也。” 宋 苏辙 《六国论》:“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 山西 千里之 秦 ,而不免於灭亡。”

(3).称 太行山 以西 黄河 以东地区。 隋 末置 山 西 河 东黜陟讨捕大使, 元 置 河 东 山西道 宣慰使司, 明 置 山西行中书省 , 清 至今皆为 山西省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山西”一词的释义,综合地理、历史与文化内涵,可从以下五个维度解析:

一、地理概念

  1. 现代行政区划
    山西省位于中国华北地区,因地处太行山以西得名。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地貌以山地高原为主(山地丘陵占比80%以上),东北高西南低,五台山主峰叶斗峰海拔3061.1米,为华北最高峰。

  2. 古代地域指代
    战国至秦汉时期,“山西”泛指崤山、华山以西的关西地区;隋唐后逐渐专指太行山以西区域。

二、历史渊源

  1. 名称由来
    春秋属晋国,故简称“晋”;战国韩、赵、魏三分晋国,得名“三晋”。元代设河东山西道,明代正式定名山西省。

  2. 文明地位
    山西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南部有旧石器时代遗址,文字记载历史超3000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

三、文化特征

  1. 遗产资源
    拥有平遥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五台山佛教圣地等,古建筑存量全国第一,被称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2. 多元文化融合
    涵盖晋商文化、佛教文化、边塞文化、红色文化,方言包含晋语、中原官话等分支。

四、经济与资源

  1. 能源重地
    煤炭储量占全国1/3,铝、铜矿藏丰富,电力、冶金为支柱产业。

  2. 农业与交通
    晋南为商品粮产区,铁路总长超2000公里,贯通省内串珠式盆地。

五、自然景观

“表里山河”地貌特征显著,东有太行山屏障,西有吕梁山与黄河,中部汾河贯穿多个盆地。壶口瀑布、恒山、芦芽山等构成独特自然景观群。

如需进一步了解行政区划沿革或文化细节,可查阅山西省人民政府官网及《山西百科》。

网络扩展解释二

山西是什么意思

《山西》是一个常见的地名,表示中国的一个省份。在中国的地理位置上,山西位于中国的华北地区中部,东临河北省,北接内蒙古自治区,西连陕西省,南接河南省,总面积约为156,000多平方公里。

拆分部首和笔画

根据《康熙字典》的分类,可以将"山西"拆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山"和"西"。

"山"的部首是"山",拼音为"shan1",表示山脉或山岭,它的字形比较简单,有三笔的笔画。

"西"的部首是"西",拼音为"xi1",表示方向或位置,它的字形也比较简单,有四笔的笔画。

来源和繁体

《山西》这个地名最早可以从《周书·地理志》中找到记载,当时称为"夏阳"。

在繁体字中,"山西"保留了原来的字形,没有发生变化。

古时候汉字写法

根据历史记载,古时候汉字写作"山西"的写法是"山西"。

例句

1. 我们计划明年去山西旅游,感受那里的美丽山水。

2. 这个季节,山西的天气非常宜人,正是出游的好时机。

组词

山西省、山西大学、山西菜、山西特产、山西汾酒

近义词

晋(指山西省)

反义词

海南(指中国的另一个省份)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