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后时的意思、后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后时的解释

(1).失时;不及时。《楚辞·贾谊<惜誓>》:“黄鵠后时而寄处兮,鴟梟群而制之。” 王逸 注:“言贤者失时,后辈亦为谗佞所排逐。” 唐 韩愈 《黄家贼事宜状》:“争献谋计,惟恐后时。”《金史·胡沙补传》:“今举大事不可后时,若俟河冻,则 辽 兵盛集来攻矣。”

(2).后来;以后。《晋书·羊祜传》:“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故有当断不断,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於后时哉!”《百喻经·五百欢喜丸喻》:“后时彼国大旷野中有恶师子,截道 * ,断絶王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后时”是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错过适当时机”或“延迟行动”。从构词法分析,“后”表示时间或顺序上的滞后,“时”指时机、时段,二者组合后强调因未能把握关键节点而产生的结果。

这一词汇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警示时机的重要性。例如《论语·阳货》有“好从事而亟失时”的表述,虽未直接使用“后时”,但体现了儒家对把握时机的重视。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策林》中写道“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通过“时过”的概念侧面印证了“后时”的负面效应。

在现代汉语使用中,“后时”多用于书面语境,常见于哲学讨论或历史分析领域。如北京大学《古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行动迟于恰当时间的行为状态”,强调其与“适时”的反义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语料库显示,该词在当代使用频率较低,多被“延误”“滞后”等近义词替代。

需注意与“后时”易混淆的词汇:“失时”侧重机会丧失的客观结果,“后时”则更强调主观判断失误带来的时序错位。二者在《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有明确区分。

网络扩展解释

“后时”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种含义:

一、失时;不及时

指错过恰当的时机或行动迟缓。该义项在古代文献中常见,例如:

  1. 《楚辞·贾谊》提到“黄鹄后时而寄处兮,鸱枭群而制之”,王逸注解为贤者因失时而被排挤。
  2. 唐代韩愈在《黄家贼事宜状》中描述“争献谋计,惟恐后时”,强调对时机的重视。
  3. 《金史·胡沙补传》记载“今举大事不可后时”,说明军事行动需把握时机。

二、后来;以后

表示时间上的后续阶段,例如:

  1. 《晋书·羊祜传》中“更事者恨於后时”,指事后懊悔。
  2. 佛经《百喻经》用“后时彼国大旷野中有恶师子”描述后续发生的事件。

该词既可指“错失时机”(古义),也可表时间上的“后来”(较少用)。现代语境中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讨论,日常使用频率较低。

别人正在浏览...

标态冰莹播美驳阴步线行针残红嘲讽楚辱慈明无双大祸临头黨事德藩东蒐范釜幡华风胎富民侯富彊伏伺干升感寓呱叽官稷冠绶庋架寒溪贺拔黑非鸿龙荒极黄鹂留胡儿加备家醪叽咕车祭蜡记识钜伯开先款迓拉帮结派雷峯乐湛绿草如茵卖主衲裙偏区铺采摛文骐駵阙下乳畜首科衰败泰国坛堂铜氨丝玩志毋追收下劲谐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