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塞的军营。边塞天寒,故称。 宋 汪元量 《通州道中》诗:“雪塞擣砧人戍远,霜营吹角客愁孤。”
“霜营”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古代边塞军营的特定环境。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边塞地区的军营,因当地气候严寒、霜冻频繁而得名。该词通过“霜”体现寒冷艰苦的环境,通过“营”点明军事驻扎的性质。
环境特征
特指天寒地冻的边塞,常见于冬季或高纬度地区。军营需长期驻扎在霜雪覆盖的环境中,体现戍边将士的艰苦。
文学意象
在诗词中常被用来渲染孤寂、肃杀的氛围。例如宋代汪元量《通州道中》诗句:“雪塞擣砧人戍远,霜营吹角客愁孤”,通过“霜营”与“雪塞”呼应,强化边塞的苍凉感。
若需进一步了解相关诗词用例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霜营是一个成语,它由两个汉字组成。“霜”是由部首雨和声母双构成,总计6画。而“营”则由部首艸和声母声构成,总计12画。
《霜营》一词最早出现在《世说新语》这部古代文献中。它的意思是军队在严寒的冬天中训练,力求更强大和顺应恶劣条件。
相对应的繁体字为「霜營」。
在古代写法中,「营」字每个笔画都会连起来写,形成一个整体的形状。
1. 军人们在严寒的冬天中进行霜营,以增强他们的体魄和战斗力。
2. 霜营的训练对于士兵们来说是一种考验,只有经历过严苛的环境才能更好地适应战场。
1. 霜雪:指冬天里的雪,霜营的一部分环境条件。
2. 营地:指军队的集结地或营地,是进行霜营训练的地方。
冬训、寒训。
夏训、暖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