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闭;封口。《汉书·外戚传上·孝宣许皇后》:“ 上官桀 谋反时, 广汉 部索,其殿中庐有索长数尺可以缚人者数千枚,满一篋缄封。”《旧唐书·牛仙客传》:“ 仙客 既居相位,独善其身,唯诺而已。所有锡賚,皆缄封不启。”《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 黄六媖 ﹞乃将白金百两,新衣数套,亲笔作书,缄封停当,差老家人 王安 賚去,迎接丈夫。”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一·追写真》:“生乃开户,引视之,灯烛荧然,丹青纵横,笔落地上,而纸仍缄封未启。”
(2).指书信。 唐 李绅 《逾岭峤止荒陬抵高要》诗:“鱼肠雁足望缄封,地远三江岭万重。” 宋 苏轼 《谢孙舍人启》:“不遗衰朽,过辱缄封,永敦为好之怀,深负难酬之作。”
“缄封”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详细解释:
“缄封”原指古代对重要文书的密封处理方式,即用丝绸、皮革包裹后以蜡封口,确保内容不外泄。由此引申为封闭、保密,强调对事物或信息的严格保护,防止他人知晓或干预。
封闭/封口
多用于描述物品或场所的密封状态。例如:
代指书信
古代诗文常以“缄封”借代书信,如:
如今,“缄封”多用于正式场景,如信件封口标注“某某缄”,或形容对秘密的保守态度(例:“缄封往事”)。其核心仍围绕封闭性与保密性展开。
缄封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为缶(fǒu)和封(fēng)两个部首。
缶字是一个独体字,表示陶罐或瓦罐。封字是一个虚字,表示封闭、封存或封锁。
缄封的总笔画数为10画,其中缶部为4画,封部为6画。
缄封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意为将物品或文件封存起来。
在繁体字中,缄封写作「緘封」。
在古时候,缄封这个词的字形略有不同。缶字的上部分多有一个「言」字旁,表示封藏的内容是文件或文字。封字的下部分多有一个「寸」字旁,表示对物品进行封存。
1. 他将信件缄封起来,交给了信使。
2. 这本书是缄封状态,未经过查看。
3. 历史文件经过缄封,存放数百年后才被公开。
1. 缄默:默默无声,不说话。
2. 缄史:封存历史书籍或文件。
3. 封缄:封存并加以封条。
4. 缄口:不开口,保持沉默。
近义词:封存、密封
反义词:公开、解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