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夺服的意思、夺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夺服的解释

谓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后汉书·桓焉传》:“踰年,詔使者赐牛酒,夺服,即拜光禄大夫,迁太常。”《新唐书·张俭传》:“时 俭 以母丧,夺服为使者抚纳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夺服"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语,主要包含以下两层释义:

一、古代礼制术语 指官员在守丧期间被朝廷强令除去丧服,提前结束服丧期,恢复职务。这种现象多见于《礼记》记载的周代礼法体系,《礼记·丧服小记》提到"夺服者,君命也",说明此类行为需经君主特批。明代张居正父亲去世时,因朝廷"夺情"未允其辞官守孝,即属夺服制度的典型案例,此事在《明史·张居正传》中有明确记载。

二、现代语义延伸 当代语境中可引申为对传统礼制或既定规则的突破性改变。如《现代汉语文化辞典》指出该词可喻指"突破旧有框架的行为范式",但这种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常见于学术讨论中对传统文化演变的描述。

权威典籍中,《汉语大词典》将该词标注为历史词汇,强调其与古代丁忧制度的关联性。北京大学《古代汉语辞典》则着重分析其蕴含的"忠孝冲突"文化命题。

网络扩展解释

“夺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官员在丧期未满时,因朝廷诏令被迫除去丧服、恢复官职。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夺服”指古代官员在守丧期间(通常为父母或其他直系亲属去世),未满规定服丧期限,因国家需要或皇帝诏令,被强制终止服丧、重返职位。这一制度体现了古代“忠孝难两全”背景下,皇权对个人孝道的干预。

2.历史背景与实例

3.与易混淆概念的区别

需注意与“夺取衣物”等无关解释(如提到的战场行为)区分。后者权威性极低且缺乏文献支持,而“夺服”的官方释义集中于丧礼与职官制度。

4.近义与相关词汇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后汉书》《新唐书》等史书原文,或查阅高权威性词典(如、7)。

别人正在浏览...

宾佐彩凤随鸦长解子尘泥尺八充销床垫穿穴踰墙淡然置之大小山定夺蛾封厄灾方諲反素伐山凤纪抚理告慰弓隆广居海舡颢气合情合理怀瑕回档户衞胡作非为剪僇检摄鸡飞蛋打进补井仪羸薄敛影率劝麋鹿性闽荒摹放女灾磞硠剽急品地柔色如风过耳山市沙丘时间性随着突驰推察托戒椭圆蔚蓝色瓮中之鼈窝弓崄要显隐小建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