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书·朱博传》:“是时御史府吏舍百餘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后因称御史府为“乌府”。 唐 林宽 《寄省中知己》诗:“门掩清曹晚,静将乌府邻。” 宋 苏轼 《钱安道席上令歌者道服》诗:“乌府先生铁作肝,霜风捲地不知寒。” 清 顾炎武 《哭李侍御灌溪先生模》诗:“落照辞乌府,秋风散赤墀。”
乌府是汉语中对古代监察机构"御史台"的别称,源自汉代官制特征与服饰制度。该词由"乌"(乌鸦)与"府"(官署)组合而成,特指代御史官员的办公场所,其词源可追溯至三个核心特征:
一、冠饰象征
汉代御史佩戴"法冠"(又名"獬豸冠"),冠上以铁制卷梁装饰,形似乌鸦静立之态。《汉官仪》记载"法冠,一曰柱后,以铁为柱...似乌鸦之栖",这种独特的冠饰成为御史群体的身份标识。
二、服饰规制
御史官员着黑色官服,与乌鸦羽色相契。《汉书·朱博传》载"御史府吏舍百余区...其门用赤色,号曰'御史府',而民间谓之'乌府'",黑色官服与赤色官署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乌府"的视觉符号特征。
三、职能隐喻
乌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忠正"的象征意义,《诗经·小雅·正月》"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的记载,暗合御史需秉持公正、明辨是非的职责要求。这种文化隐喻使"乌府"之称超越单纯的视觉描述,成为司法监察体系的精神象征。
该词在历代文献中持续沿用,唐代白居易《送唐州崔使君》"乌府一抛霜简去"、宋代王禹偁《送刑部韩员外同年致仕》"乌府还闻脱皂貂"等诗句,均印证了"乌府"作为御史代称的文学传承。
“乌府”是中国古代对御史府的别称,其来源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释:
词源与典故
该词出自《汉书·朱博传》:西汉御史府内植有大量柏树,常有数千只乌鸦栖息,昼夜往返,被称为“朝夕乌”,因此御史府得名“乌府”。这一典故成为后世对监察机构的代称。
职能关联
御史府是古代监察百官、弹劾纠察的机构,类似现代监察部门。因乌鸦群聚象征肃穆威严,与监察职能的刚正特性契合,“乌府”逐渐成为御史台的代称。例如宋代苏轼诗“乌府先生铁作肝”即以“乌府”指代监察官员。
文学与建筑中的延伸
其他语境下的含义
在茶具术语中,“乌府”指盛炭竹篮,因其炭色玄黑、性质刚烈,与御史威严呼应。此为词义的扩展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乌府”核心含义为古代御史府别称,兼具历史典故与职能象征。如需进一步了解诗词用例或建筑实例,可参考相关文献。
白头如新不服气草台班长韵垂榆触污麤密大行皇帝點綴低俗丢人笃定心思多尔衮奋荡俯蹐茯苓伏侍功令管涌庋架古节汗牛黑旗军虹泉红壤护尾见胆健剑交关交嘴开声看高累辈命薄缘悭目笑内院凝正弄巧反拙贫嘴恶舌且暂如一梢林韶媚十诫双薪水鸭鉥心刳形嗣德邃险苏米泝涉脱角妥善土色闻名丧胆无上菩提误译巫祝咸濩卸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