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6*虎观 的简称。为 汉 宫中讲论经学之所。后泛指宫廷中讲学处。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及 明帝 叠耀,崇爱儒术,肄礼璧堂,讲文 虎观 。” 明 夏完淳 《大哀赋》:“备礼乐於 虎观 ,絶烽火於狼烟。” 清 吴伟业 《送周子俶张青琱往河南学使者幕》诗:“置酒 龙门 夜,论文 虎观 秋。”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虎观汉语 快速查询。
“虎观”是汉语中的一个历史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定义
指汉代宫中的白虎观,是当时讲论经学的重要场所。后引申为宫廷内讲学处的泛称,如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提到“讲文虎观”,即用此意。
历史背景
白虎观为东汉汉章帝时期(公元79年)召开经学会议的场所,会议成果形成《白虎通义》,统一了儒家经典解释,是汉代经学发展的重要事件。
文学引用
明代夏完淳在《大哀赋》中写道“讲文虎观”,表明该词在文学作品中常用于借指皇家学术殿堂。
该词兼具具体建筑名称与抽象文化象征的双重含义,核心关联汉代经学传统。需注意其现代使用多限于历史或文学语境。
《虎观》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指代一个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虎灵。它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虎和观,代表着神秘和神圣的虎这种动物,以及神灵居所的观。
虎观的部首分别是虍和见。虍是一个单独的部首,通常指虎相关的事物。见是一个常见的部首,表示和视觉、观察有关的事物。
虎观的总笔画数是11画。
虎观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海经》。据此书记载,虎观是一座位于山脉之中的神秘宫殿,是属于虎灵的圣地。这个词也常被用于修道之人的隐居之所。
虎观的繁体写法为「虎觀」。
在古代汉字中,「虎观」的写法有所区别。尤其是书法发展的各个时期,其字形会有轻微变化。然而,基本上,虎和观的形状和现在的写法非常相似。
1. 修道之人整日沉浸于虎观的清修之地中。
2. 听说这座山中有一座虎观,国王决定前往虔诚祈福。
1. 虎啸:指虎发出的咆哮声。
2. 观看:观赏、看待的意思。
3. 山观:看山的地方,也指修道的地方。
1. 虎穴:虎的栖息地。
2. 神观:指圣地或者神灵所在的地方。
3. 寺庙:供奉神灵或者佛祖的宫殿。
1. 鸟瞰:从空中俯视。
2. 山潜:在山里隐藏。
3. 麻烦:指困难和不顺利的事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