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eriods and commas]∶中国古代文章中没有标点符号,诵读时称文句中停顿的地方,语气已经完的叫“句”,没有完的叫“读”,由读者用圈(句号)和点(逗号)来标记
习其句读。——唐· 韩愈《师说》
句读之不知。
(2) [sentences and phrases]∶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书面上用圈(“。”)、点(“、”)来标志。 汉 何休 《<春秋公羊传解诂>序》:“援引他经,失其句读。” 唐 韩愈 《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仙人岛》:“我言君不通,今益验矣。句读尚不知邪?” 鲁迅 《花边文学·点句的难》:“常买旧书的人,有时会遇到一部书,开首加过句读,夹些破句,中途却停了笔:他点不下去了。”
“句读”是古代文言文阅读中的核心概念,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句读”(拼音:jù dòu,也作“句逗”)指文言文中停顿的标记方式。其中:
古代文献无标点符号,读者需自行判断停顿。如《三字经》强调“明句读”,韩愈《师说》提到“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凸显其重要性()。
现代标点符号的句号、逗号即源于“句读”,但古代更注重文意连贯与诵读节奏()。
如需进一步了解断句技巧或历史案例,可查阅《增订解人颐新集》等古籍或高考文言文题型解析()。
句读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对一段文字进行分解和理解的过程。它可以叫做“句子的读解”或者“句子的阅读”,主要是指阅读者对一段文字的语法、结构、意义进行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句读的字形上包含两个部首,分别是“口”和“寸”。其中,“口”部表示与口有关的意思,而“寸”部表示与长度、数量等有关的意思。句读的笔画为五画。
句读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演变的过程。在古代,汉字的形状和意义逐渐发展演变,形成了句读这个词,用来表示对文字进行解读和理解的能力。
在繁体字中,句读的写法为「句讀」。繁体字是汉字的一种写法形式,其形状比简体字复杂,具有一定的装饰性。
在古代,句读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略有不同。汉字的写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变化,因此古代的句读可能采用了不同的字形。
1. 他的句读能力很强,几乎可以一次就理解整个文章。
2. 学好句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思。
句读的相关词语:
1. 词语解读
2. 文章理解
3. 阅读能力
句读的近义词包括:
1. 文字解读
2. 语句分析
3. 句子理解
句读的反义词可以是理解困难或者无法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