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eriods and commas]∶中国古代文章中没有标点符号,诵读时称文句中停顿的地方,语气已经完的叫“句”,没有完的叫“读”,由读者用圈(句号)和点(逗号)来标记
习其句读。——唐· 韩愈《师说》
句读之不知。
(2) [sentences and phrases]∶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书面上用圈(“。”)、点(“、”)来标志。 汉 何休 《<春秋公羊传解诂>序》:“援引他经,失其句读。” 唐 韩愈 《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仙人岛》:“我言君不通,今益验矣。句读尚不知邪?” 鲁迅 《花边文学·点句的难》:“常买旧书的人,有时会遇到一部书,开首加过句读,夹些破句,中途却停了笔:他点不下去了。”
"句读"是中国古代文献阅读和书写中关于断句与停顿的专门术语,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其具体含义如下:
一、核心定义
"句读"指对文言文进行断句的方法与标记。"句"表示语意完整处的停顿,相当于现代句号;"读"(音dòu)指语意未尽的短暂停顿,相当于现代逗号。古人读书时通过"句读"划分文意层次,如《说文解字》注:"句,曲也";"读,诵书也",体现声音停顿与意义单位的结合。
二、历史演变与符号应用
先秦典籍无标点,汉代始用"丶"作为读号,宋代形成"圈点"系统(句号用圆圈"○",读号用顿点"、")。明清时期句读成为蒙学必修课,如《儒林外史》载学童"习句读"。符号形式因时代、地域差异存在变体,如敦煌写卷用竖线"丨"作读号。
三、与现代标点的本质区别
句读仅标记停顿位置,不包含现代标点的语气、逻辑功能(如问号、引号)。例如《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传统句读作"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现代标点则需补充关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当代学术价值
句读能力是古籍整理的基本功,直接影响文本解读。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即以精审句读著称。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将"文言断句"纳入核心素养,高考命题常涉及句读实践。
权威参考文献
“句读”是古代文言文阅读中的核心概念,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句读”(拼音:jù dòu,也作“句逗”)指文言文中停顿的标记方式。其中:
古代文献无标点符号,读者需自行判断停顿。如《三字经》强调“明句读”,韩愈《师说》提到“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凸显其重要性()。
现代标点符号的句号、逗号即源于“句读”,但古代更注重文意连贯与诵读节奏()。
如需进一步了解断句技巧或历史案例,可查阅《增订解人颐新集》等古籍或高考文言文题型解析()。
半边宝钢辈耦宾从畅外超渡搽脂抹粉尺墨弛然赤字磁力遳脆大厎打和抵忌地狭人稠渡济独脚腿贰味方向舵飞丹负甲高天厚地胳膊拧不过大腿贵色鼓门道华乐黄金货客讲官剪径见雀张罗京兆尹霁日急松松郡马辽辽理事会摩托车运动男工嫩红鸟火惄然爬山虎疲顇贫尼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茕然悛戢三告官圣寿乐痛絶湍波頽瘁吐口痿易握灵蛇之珠无施不可先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