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痿易的意思、痿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痿易的解释

谓痿弱无力。《素问·阴阳别论》:“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支不举。” 王冰 注:“三阴不足,则发偏枯;三阳有餘,则为痿易。易谓变易,常用而痿弱无力也。” 张志聪 注:“痿易者,委弃而不能如常之动作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痿易”是一个中医术语,其含义及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痿易”指肢体痿弱无力、活动障碍的状态,常见于中医典籍中描述病症。该词由“痿”(身体机能衰退)和“易”(变易、弛缓)组合而成,强调肢体失去正常功能。


二、经典出处与注解

  1. 《素问·阴阳别论》记载
    “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支不举。”

    • 王冰注:认为“三阳有余”导致肢体痿弱,其中“易”指“变易”,即原本正常的功能因疾病而改变。
    • 张志聪注:解释为“委弃而不能如常之动作”,强调肢体废弃无法正常活动。
  2. 词义延伸
    “痿”在《汉典》中进一步解释为身体某部分萎缩或机能丧失,如“痿顿”(委靡不振)、“痿厥”(萎弱气逆)等。


三、现代理解

“痿易”可对应现代医学中的肌肉萎缩、运动功能障碍等病症,常见于中风、神经损伤或慢性消耗性疾病后的后遗症。


四、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痿易

痿易,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疒”和“易”。其中,“疒”是它的部首,指的是疾病;而“易”则是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意思。所以,“痿易”可以理解为身体疾病带来的动作或状态的改变。

根据《康熙字典》,痿易的拆分笔画为10画,其中“疒”部为独体字,共4画,而“易”部为6画。拆分部首和笔画有助于理解汉字的构造和书写。

痿易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的《诗经》中。在《小雅·鹿鸣之什·牧竖》一诗中,有“载痿载哀,于彼新田”一句。这里的“载痿”意指骑马行走之困苦憔悴的样子。随着时间的推移,痿易逐渐演变成指身体因疾病而导致动作不便或无力的状态。

痿易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痿壞”,可以看出在繁体字中,“易”部分由“疒”和“㕦”组成。这种写法在繁体字中更能体现出字义的含义。

在古时候汉字写法中,痿易的“易”写作“易”,它是一个注音作符号。而“疒”的写法则与现在相同。这种写法是由于古代记录工具有限,所以字形相对简化。

以下是痿易的例句:
1. 他因腿部痿易,无法行走。
2. 这种疾病导致他的手臂痿易,无法自理。

痿易的组词可以有痿弱、痿病、痿疾等。近义词有瘫痪、麻痹,反义词则为强健、健康。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