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忧思貌。 汉 刘向 《新序·杂事四》:“ 楚王 闻之,惄然愧,以意自閔也。”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蒋琛》:“虽鱼雁不絶,而笑言久旷,勤企盛德,衷肠惄然。” 明 方孝孺 《思亲堂记》:“见人之养亲焉,则心惄然,曰:我亲安在乎?” 梁启超 《论国家思想》:“有道之士,惄然忧之,矫枉过正,以救末流。”
“惄然”一词可能存在输入误差,或与“惙然”混淆。以下分别解释两个词语的释义,供参考:
若原词为“惄然”
“惄”读作nì,本义为忧思、伤痛。《诗经·小雅·小弁》中有“惄如调饥”,形容忧思如饥渴般深切。“惄然”可理解为忧愁、悲伤的样子,但该词在古籍中使用频率较低,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若实际为“惙然”(拼音chuò rán)
根据搜索结果显示,其含义为困顿虚弱的样子,常见于古籍:
建议:
若需准确释义,请确认原词字形及出处。若为文学创作或古籍阅读,需结合上下文语境进一步分析词义。
《惄然》是一个形容词,意思是感觉郁闷、忧愁、失望或沮丧的状态。
《惄然》的部首是心字旁,拆分成为“忄”和“生”两个部分。它的总笔画数为9画。
《惄然》是一个古代汉字,来源于《庄子·逍遥游》一书:“彼曰:‘既其然矣,然则圣人之惄如志何哉?’”繁体字为「憇然」。
在古代,惄然的写法并非现代常见的「惄然」,而是用「忄」作为心字旁,下面是相似部首的汉字「感」,再加上右边的「一」,最后加上头部的横线。写法为「忄感一厂」。
他听到这个消息后变得惄然起来。
组词可以有:忧惄、惄怅、惄恻、颓惄、悲惄。
近义词有:郁闷、失望、沮丧。
反义词有:欣然、喜悦、舒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