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oital officials] 古代京师的地方长官
京兆尹郑叔则。——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1). 汉 代京畿的行政区域,为 三辅 之一。在今 陕西 西安 以东至 华县 之间,下辖十二县。后因以称京都。见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陕西二·西安府》。《汉书·地理志上》:“ 京兆尹 ,故 秦 内史 , 高帝 元年属 塞国 ,二年更为 渭南郡 ,九年罢,復为 内史 。 武帝 建元 六年分为 右内史 , 太初 元年更为 京兆尹 。”亦省称“ 京兆 ”。 唐 张说 《万泉县主薛氏神道碑》:“魂兮何归?京兆之野。” 陈世宜 《秋柳和渔洋》诗之二:“走马忽空京兆市,嫁衣重检 小蛮 箱。”
(2).官名。 汉 代管辖 京兆 地区的行政长官,职权相当于郡太守。后因以称京都地区的行政长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内史, 周 官, 秦 因之,掌治京师。 景帝 二年分置左﹝右﹞内史。右内史 武帝 太初 元年更名京兆尹。” 唐 韩愈 《司徒许国公神道碑铭》:“其葬物,有司官给之,京兆尹监护。”亦省称“ 京兆 ”。《汉书·张敞传》:“ 敞 为京兆,朝廷每有大议,引古今,处便宜,公卿皆服,天子数从之。” 唐 韩愈 《与祠部陆员外书》:“有 韦羣玉 者,京兆之从子,其文有可取者,其进而未止者也。”
京兆尹是中国古代行政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官职,其内涵可从以下五方面解析:
一、词源与职官定位 "京兆"二字源自《诗经·大雅》"以居镐京"的记载,意为天子所居之地。"尹"在《说文解字》中释为"治也",合称即指管理京畿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该官职始设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秩二千石,位列九卿,统辖京畿十二县。
二、历史沿革
三、职掌范畴
四、文化意象 在文学作品中形成"京兆画眉"典故,见于《汉书·张敞传》,后世诗词常引为夫妻恩爱的象征。白居易《赠友》诗云:"京师四方则,多士如星繁。借问京兆尹,今年几人存?"
五、现代遗存 北京现存"京兆尹"石刻位于国子监街,为清代遗物,1984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班固. 汉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2. 刘昫. 旧唐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允祹. 钦定大清会典[M]. 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83. 白居易. 白氏长庆集[M]. 北京: 文学古籍刊行社, 1955.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北京志·文物卷[M]. 北京出版社, 2006.
“京兆尹”是中国古代官职名,主要职能是管理京畿地区(首都及其周边)。以下是详细解释:
先秦至汉初
周代称“内史”,秦代沿用此职,负责京师行政。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与左冯翊、右扶风合称“三辅”,共同治理长安及周边地区。
三国至隋唐
三国魏时改称“京兆郡太守”,隋唐恢复“京兆尹”名称,并增设“少尹”辅助管理。
核心职责
特殊地位
京兆尹是中央集权制度下京畿治理的关键职位,其演变反映了古代行政体系的调整。例如,汉代通过“三辅”分权加强京师管理,唐代增设少尹则体现职能细化。
(以上信息综合自等权威来源,部分细节可参考《汉书·地理志》等史料。)
挨家比户拔地不一定操决长翟大含细入丹侣登成典成洞虚斗嚻隔年皇历攻劘鼓儳汉皋佩韩凭城豪杰堠楼昏头转向煎心击扣精粺凈头控驾昆从括买蜡丸乐而不厌灵承抡捆木王纳谏难说内批逆藩强御齐轨情分清茂绮钱砌体曲射炮瘙蹄赏钿哨位折末生长素食槽势友抒溷树型四义踏冻太阳膏陶性甜味擿奸发伏王姬玩世不恭响彻云表